扼住癌症的咽喉

图片

河南省肿瘤医院大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陈小兵

很多患者都会“闻癌丧胆”,这一方面是因为癌症高居不下的致死率;另一方面,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渐发达,癌症却反倒离我们越来越近。2022年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癌症患者406万人,平均每分钟新增8人,每年因癌症因素死亡患者241万人,平均每分钟死亡5人。由于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在排名前六的癌症中,已有三种消化道肿瘤,其中食管癌、胃癌发病和死亡人数接近世界总数的一半。

其实,癌症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可怕。在我的身边就有一个鲜活的例子——104岁的老教授张效房,罹患肾癌并已向肺部转移的他,同时患有严重的冠心病,也曾患过脑血栓,平日注重健康生活方式,积极配合科学的康复治疗后。截至目前,张教授仍坚守一线,周二门诊、周四病房,其余时间承担起《中华眼外伤杂志》编辑工作,为医学事业奉献一生。与之相反,多数癌症致死患者,却都有一个通病——重视治疗,轻视预防,让自己不断陷入危险的境地。

癌症是如何发生的?

癌症的发生,是癌细胞与人体免疫细胞的一场拉锯战,通常由“基因突变”与“免疫逃逸”引起。正常情况下,保护人体免受病毒侵害的免疫细胞能够识别多数“潜在危机”并及时解决。然而在不良健康方式和特定化学分子的掩护下,癌细胞逐渐穿上了“迷彩服”,这个过程通常会持续10~30年,免疫细胞对癌细胞慢慢放下警惕,无法将癌细胞识别为威胁。所以,癌症不仅是基因病、代谢病、免疫病,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病。

在癌症发生的23种主要因素中,有四种行为因素,分别是:吸烟、二手烟、饮酒、缺乏锻炼。此外,代谢因素引发的糖尿病、体重超重;环境因素中的PM2.5污染,紫外线辐射也是促发癌症的重要因素。日常的不良饮食习惯如:水果摄入不足,蔬菜摄入不足,钙摄入不足,红肉、深加工肉类、腌菜的过度食用等4种,同样会大大提升致癌率。

以食管癌为例,平日里蔬菜摄入不足,又爱吃腌菜、咸菜(亚硝基摄入),还有吸烟饮酒习惯的人群就极有可能在某次受到热刺激后引发癌症病变。同理,肝癌也是如此,本身已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等基础疾病却仍不改变饮酒习惯,或许在某次黄曲霉毒素或其他病毒感染中酿成悲剧。

合理膳食

癌从口入,胡吃、海喝、瞎抽,都是引发癌症的重要元凶,所以,预防癌症的第一步就是管住“嘴”。针对中国居民,专家整理出了一本吃饭说明书——《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其中的核心要点在于:食物多样,合理搭配;吃动平衡,健康体重;多吃蔬果、奶类、全谷大豆;适量吃鱼、禽、蛋与瘦肉;少盐少油,控糖限酒;规律进餐,足量饮水;会烹会选,会看标签;公筷分餐,杜绝浪费。

食养是最好的良医,除了要保持饮食健康,不要吃烫食也很重要,老一辈人在叮嘱晚辈吃饭时总说“趁热吃”“趁热喝”,这种说法并不科学,滚烫的食物是导致食管癌发生的重要因素。

戒烟限酒

我国有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却拥有着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肺癌患者,核心原因在于吸烟人口过多。不仅是肺癌,超过30%的癌症都与吸烟有关,如鼻咽癌、口腔癌、气管癌、食管癌、喉癌、胃癌、胰腺癌、肾癌等。日前,WHO已将烟碱依赖作为一种疾病,列入国际疾病分类(ICD-10, F17.2),确认烟草是目前对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这意味着吸烟不仅是一种不良生活习惯,更是一种疾病。戒烟,无论何时都不嫌晚,与一直吸烟的人相比,30岁开始戒烟可降低近乎全部的吸烟致死几率,50岁开始戒烟也可降低一半风险。作为河南省控烟形象大使,我也衷心希望越来越多人可以远离烟草。

适量运动

“致癌,致癌。”连起来读就是一个“宅”“宅男宅女”同样是癌症的高发人群。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研究表明,很多癌症病例与缺少运动有关,其中20%的癌症诊断病例,因为肥胖或超重;5%的癌症诊断病例与患者缺乏运动有关。适量运动是良医,科学锻炼是良药,运动时我们应遵循运动1357原则,即每天1次,中等强度,每次至少30分钟,每周至少5天,累计每周至少需要150分钟。运动后,年龄+心率小于170次/分,尽量保持每过1小时起来动一动。

健康中国,科普先行,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爱来癌去,预防第一,每个人都是肿瘤预防第一责任人。除了饮食、运动、戒烟限酒外,我们还应重点关注心理健康,定期体检,如此方能扼住癌症的咽喉,使令人“闻风丧胆”的癌症及其他慢性疾病就此远离!

医学肿瘤学博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河南省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河南医院)大内科副主任、中国抗癌协会(CACA)第九届理事会理事、河南省药学会常务理事,科技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联合授予“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中国科协、人民日报社联合授予2017年典赞科普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卫健委“医学高层次人才计划”同行评议专家,国家健康科普专家、中国科协“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科普专业”职称评审专家。


校对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