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青海省气象局在中国气象局和青海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开拓进取,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在江源大地绘就气象高质量发展绚丽篇章。
2023年,中国气象局青海省政府签署省部合作协议(青海省气象局供图)
汇聚合力 实干笃行 全面推动青海气象高质量发展
青海省气象局坚持把落实国务院《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作为青海省政府每年召开推进会部署气象高质量发展任务,各级政府均出台落实《纲要》的政策文件。
中国气象局和青海省政府签署新一轮省部合作协议,高位谋划、合力推动青海气象高质量发展。联合印发《推动应对气候变化气象先行先试行动方案(2022—2025年)》,形成的青海应对气候变化“12363”模式在全国交流推广。双方共同举办的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建站30周年暨青藏高原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国际学术交流会,影响深远广泛。合力推进青藏高原生态大数据中心建设。中国气象局召开对口援青座谈会,落实国省援助资金近1600万元。
2024年,西宁天气雷达已在大坂山开展业务观测(青海省气象局供图)
青海省气象局联合省财政厅印发《青海省气象发展资金管理办法(试行)》《青海省气象局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从制度层面保障地方财政对气象部门的投入力度。聚焦“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项目落实,推动实施三江源二期人工增雨工程、生态文明气象保障能力提升工程等工程项目,2023年人均基本建设项目投入较2019年增长1.5倍。积极落实国债项目投资1.05亿元,目前在气象灾害监测、防灾减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逐步发挥效益。
2023年,青藏高原生态大数据中心建设开工仪式(青海气象局供图)
青海省气象局与3个市(州)政府,以及20余家厅局、企业、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青海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多方协同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任务分工台账》,制定高质量发展评价管理办法,修订指标体系及算法,开展气象高质量发展评估。
创新驱动 需求牵引 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水平切实提升
气象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推进气象科技“三评”改革,制定气象科技项目及成果管理办法、“揭榜挂帅”等制度强化科研管理。全球大气本底与青藏高原大数据应用中心科技创新平台纳入国家级创新平台培育计划,青海省政府每年投资1000余万元培育建设。
2023年8月8日,全球大气本底与青藏高原大数据应用中心科创平台成立大会暨青藏高原碳与气候变化监测联盟发起仪式成功举办,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高质量科技支撑。温室气体及碳中和重点实验室获批省级重点实验室,瓦里关大气本底野外科学试验基地评估获优秀,形成“1+2+2”科技创新平台布局。
几年来,全省气象部门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93项,落实科研经费5474万元。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26篇,认定气象科技成果236项,4项成果分获省自然科学奖、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等。
监测精密能力不断夯实。2024年,由青海省人民政府和中国气象局共同投资2600余万元的西宁达坂山国家天气雷达站顺利完成雷达设备安装调试和配套基础设施工程等建设,并投入业务试运行,青海东北部灾害天气监测预警再添新利器。建设“3+N”的综合气象观测站网,地面观测站网密度达18.1个每万平方公里,较2018年增长1倍,观测格点平均达26.57公里,乡镇自动站覆盖率达100%。实现青海东部人口密集、灾害多发区雷达组网,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显著增强。
精准预报水平不断提升。推进基于“云+端”架构的精准预报新型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建成覆盖全省5公里逐小时更新的智能网格预报产品和“一点订正,全网更新”的集约化业务流程,无缝隙、全覆盖、智能化数字预报新业态基本构建。降水、气温预报准确率稳中有升,实现城镇100毫米以上暴雨预报准确率零突破。持续补齐多源资料融合应用短板,推进扁平化短临业务体系建设,预警业务布局进一步优化,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能力逐步增强,实现预警准确率和提前量逐年双提升。
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落实《青海省气象局强化气象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接入4个部门22种观测数据,新研3套高价值“双碳”数据产品。完善省级多源融合实况产品体系,本地自研产品5类30种。“海量气象数据资料融合应用、多尺度数值模式的发展等使得天气预报准确率大幅提升。我们准确预报了2022年8月罕见强降水天气和2024年9月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暴雨天气过程。”青海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秀梅说。
坚守初心 深化改革 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
青海省气象局不断深化气象防灾减灾体制机制改革、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重点战略和行业领域气象服务改革,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青海省政府印发《青海省以气象灾害(暴雨)预警信息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的实施意见》《青海省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安全管理办法》,建立高级别预警“叫应”“叫醒”机制,健全应急值守、避险转移、“三停”等工作机制,“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立健全。实现气象防灾减灾“六个一”标准化建设县级全覆盖,15个部门和29类预警信息在12379平台统一发布。建设“群防+技防+智防”监测预报预警体系,预警信息发布公众覆盖率达99%,“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不断完善,气象部门在政府防灾减灾决策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有效应对2020年青海东部罕见暴雨、2022年大通“8·18”山洪及互助“9·01”山体滑坡等灾害。2023年各级政府根据气象预警提前组织转移涉险群众7.89万人,实现人员“零伤亡”。
“预计9月3日至4日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累计降水量30至60毫米,局地100毫米以上……”接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桥头镇党委书记韩少君立即组织转移人员。“我们桥头镇有26个隐患点,涉及群众281户,1153人,根据气象预警,我们及时转移了这些人员,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每年5至7月,是青海冬虫夏草采挖季,同时也是高原上雷电高发的季节。“科普能让群众快速掌握避雷!”在虫草采挖季,青海气象工作者带上科普书、扛着音箱、挂上大喇叭甚至骑着马,想方设法把科普知识带进雪山草原。
青海省气象局深耕“进机关、进社区、进牧区、进学校、进农户、进企业、进宗教场所”的虫草采挖季防雷减灾科普“气象七进”活动,防雷“一过程一策”科普宣传成效显著,青南地区虫草采挖季雷击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实现三下降。虫草采挖防雷科普获全国气象部门科普示范案例,吴晓军省长批示在全省推广经验做法。
围绕“国之大者”,青海省气象部门持续开展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成效显著。青海省政府印发《青海省生态气象保障服务示范省建设方案》,成立青海省生态气象中心和三江源等3个生态气象分中心。构建生态气象、应对气候变化、服务“双碳目标” “三位一体”生态气象业务新格局,实现了冰冻圈生态气候类型全覆盖、生态气候特征全要素、生态气候变化多尺度立体化监测。聚焦生态保护修复和高寒生态与气候变化等方面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实施保护“中华水塔”增雨行动,近5年,三江源、祁连山地区年均增加降水分别达24亿、4亿立方米以上,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我们深刻体悟应对气候变化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大前提,依托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服务‘双碳’战略初步取得成效。”青海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凤霞说。
气象服务保障产业“四地”建设取得实效。围绕服务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开展气象因素对盐湖产业的影响评估技术研发,为盐湖企业生产调度提供气象保障服务;围绕服务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实施“风能太阳能发电精细化气象服务示范计划”,开展风能、太阳能资源精细化普查和风功率、光功率精细化预报服务;围绕服务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联合文旅部门打造基于环线旅游的青海天气旅游品牌,开展重点旅游景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和气象灾害对旅游的影响评估;围绕服务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联合省农业农村厅创建省级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开展分区域、分作物、分灾种的精细化农业气象服务,完成贵德虹鳟鱼等全省17类特色农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
2024年,开展气象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活动,乐都大樱桃、西宁草莓、大柴旦星空等农产品和文旅产品在气象科技助力下,品牌效益逐步形成。
围绕人民美好生活需求,青海气象部门研发覆盖老百姓衣食住行游购娱学康等多元化需求的精细化气象服务产品,探索开展基于场景的定制气象服务,实现个性化气象服务在线互动和预警预报信息精准实时按需推送,面向公众发布交通、旅游、健康、户外、生活指数等个性化、场景化的气象服务产品达18种,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保持在95分以上,位列全国前列。
党建引领 业务融合 气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夯实
青海省气象局党组始终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气象部门党的建设,将党中央和上级党组决策部署贯穿到气象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各领域。
全省气象部门深入开展 “三联促三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和“守正创新 奉献气象”实践活动,推动“党建+业务”品牌创建,促进党建业务深度融合发展。聚焦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印发《贯彻落实〈全面提高气象部门党的建设质量工作方案(2024—2026年)〉的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明确垂直管理部门党建工作责任的若干措施》《关于贯彻落实“六个一”要求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方案》《2024年青海气象文化建设行动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机关党建的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气象部门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通知》,深入开展“四强一融合”支部建设,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过硬。
大力开展文明单位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省气象部门获评“全国工人先锋号”1个,“全国文明单位”4个,“省级文明单位”12个,“全省三八红旗手集体”1个。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荣获青海省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两弹一星”精神传承基地荣誉称号。
推动气象业务技术体制、科技体制、服务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完成改革任务86项,出台制度性成果文件61项,主要业务领域制度体系基本确立。
《青海省气候可行性论证指导目录》作为改革创新好经验向全国气象部门推广。率先实施“审批破冰”改革,获中国气象局创新工作。
增强气象依法行政履行社会职能。构建4部地方性气象法规、4部政府规章、7部行政规范性文件,依法行政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开展青海、西藏协同标准建设。 5年来,发布实施地方标准52项,编制1项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项目、3项行业标准。守牢“一个底线”意识,落实三级四方责任,加强“1232”监管模式,完善信用信息应用机制,气象融入地方社会安全治理体系和行业安全治理能力全面提升。(青海省气象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