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后,当我离开村庄,在远处的异乡,开始书写那个村庄的时候,我脑海中想起的,是我生活之地的一场又一场风。风是最伟大的叙述者,当我用我的文字在叙述那块土地上的事物时,我想我一定要像风一样叙述。这块土地上,所有的风声都已经停了,我面对的是一个曾经的已经被遗忘在时光深处的遥远村庄。”
真正开始阅读刘亮程之前,先在某个平台上看到了他的一段演讲。视频中的刘亮程一袭白衣,眼神干净柔和,面庞从容恬淡,声音舒缓平静。就是这种清澈的气场,似乎可以隔绝这个世界的一切庸俗和焦灼。而他脱口而出的话语也像极了一篇沉静而博大的散文,一如他笔下的文字。很难想象在当下这个社会,还有如此真正践行着耕读的作家。
于我而言,在读刘亮程之前从来没想到过,散文还能这样写。《我的孤独在人群中》是刘亮程的散文集,全书分为三章,主题分别是“我的”“孤独”“在人群中”。对多数作家而言,写散文是书写自己的人生经历。刘亮程的散文也不例外,多数作品中他都是在叙写自己生活过的那个小村庄。不同于很多作家有关个体经历的散文书写是线性的,刘亮程的书写可以说是网状的。村庄里的人、牛、马、狗;大树、房屋、鸟巢;村庄上空的天空、白云,村民脚下踩踏的土地;甚至是这座村庄呼吸出的空气,都在作者笔下反复交织出现。而把这些编织出来的,就是作者充满意识流的观察和思考。
这是怎样一种不同寻常的书写?刘亮程明明是在书写鸡鸣犬吠的村庄,文字之间却没太有凡俗的烟火气。他像一个充满哲思的老者,用质朴自然的话语叙说着自己这一生的所见所闻。这种叙说似乎并不是为了说给别人听,而是一种自言自语。在刘亮程的世界和感知中,他周边的日、月、风、动物、树木以及土地都充满了灵性,它们用独有的方式和语言与作者交流。无论是一朵花的寂寞,一只鸟的心事,还是一阵风的来路和归途,作家敏感而孤独的心灵都能深深感知。他能听懂万事万物的呼唤,并且把这种交流和感知融化于文字之中,如此呈现一个充满哲学意味和自然气象的文学世界。
刘亮程的这种独特的唯美质朴的散文风格也并非无迹可寻。他曾经说,因为自己有完全不一样的童年,所以就有完全不一样的青年、中年以及文学世界。刘亮程父亲年轻时逃荒到新疆,一家人一无所有,他就出生在村庄的一个洞里。“我没有写过那个洞。但是我写下了在那个洞中听到的这个世界的所有声音。”刘亮程说,夜深人静时,整个村庄各种各样的声音出现在地面上,房顶走过一只猫,门口走过一头牛,甚至走过一个人的时候,洞中都会“惊天动地”。如作家所言,在我们生命的开端,世界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就能永远拥有什么。
这当然是不同于绝大多数作家的生命体验。不过,其散文之所以能形成如此细腻而富有哲思的风格,很大程度上还要归功于作家的敏锐且孤独。艺术创造力从来不会在迟钝的人身上产出。并且,极致的孤独才能带来深入的思考,从而带来极致的创造力。
让我们来看看刘亮程的孤独。“有时候,我会花一晌午工夫,把一个跟我毫无关系的土包铲平,或在一片平地上无故地挖出一个大坑。”或许从我们的视角来看,这是毫无意义的工作,而孤独、“无聊”的作家思考的则是,这一个大坑改变了一小片野草的布局和长势;而对于世代生存在这里的一只小虫,这点变化可谓天翻地覆。在它的领地随便挖走一锨土,它都会永远迷失。作家会观察村庄上的每一朵云,“每一场风后,都会有几朵我们不认识的云,停留在村庄上头,模样怪怪的,颜色生生的,弄不清啥意思。”一个在人群中多么孤独的人,才会仰头看云,看到不认识的云?
某种程度上,孤独才能成就伟大的艺术家。孤独而敏感的人才能深入贴近自然,聆听到自然万物生命深处那些琐碎而繁杂的絮语。他也才会有充足的时间和思想去思考,一阵风到底吹向了哪里,何时又会吹回来;才会思考当一棵树死去的时候,它会想些什么。这些问题可以不必有答案,作家单是呈现出他思考的内容和过程,就足以让我们体味这些深沉的自然哲思。
在我有限的阅读视野中,只追溯到柳宗元的文字有些这样的气质。谪居永州期间,柳宗元写下寻访永州山水的《永州八记》,这些文字中透露的信息就是孤独和哲思。“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极为失意的情况下,柳宗元投身山水。其实所谓的山水,只是永州城内再平凡不过的一汪潭水、一块土丘,甚至都称不上“景致”。而孤独的诗人内心赋予了它们不同的意义。“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是诗人自己不想归去而已,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群中的孤独。
孤独到发慌的时候,文学的力量茁壮而倔强地成长起来。
记者:徐敏 编辑:江丹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