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叶红了,栖霞山爆了!

  昨天上午十点多了,夫人突然间心血来潮,说是栖霞山的枫叶应该红了,我们过去欣赏一把吧。想想也是的,这深秋时节,不去一下栖霞山总感觉到少了点什么的,几十年了一直如此,就掉转方向向栖霞山奔去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然而,退休几年了,把双休日这概念忘记了,昨天是周六,当我们驱车个把小时抵达栖霞山时,那真叫一个人山人海啊,从栖霞山寺大门的台阶上往下看,黑压压的人海犹如灯会期间的夫子庙,一眼看不到头,南腔北调哪儿的口音都有,说我老家江阴话的就遇到了二三拨。好在上午进门的高峰已经过去了,买票入园倒也轻松得很。

图片

图片

图片

  其实,从2021年新冠疫情开始,我们也已经有三四年没来了,今年也一直在网络上关注着栖霞山的枫叶什么时候红了,这念头总是挂在心上,这恐怕是四十多年前在南京上大学时第一次来栖霞山就埋下了。这几十年,到栖霞山应该不下二十次了,可深深烙在心头的还是四十多年前跟在南京就读的几个中学同学一起来的那第一次。

图片

图片

图片

  那时我们都是十八九岁,都是乡下来的学生,说实在话还没有多少赏花探物的习惯,只是星期天了大伙儿聚一聚,玩一把。所以,坐在公交车第一次来到栖霞山,对满山遍野的红叶并没有留下太多的印象,忘不掉的却是那天在爬到半山腰时突然下起了不小的秋雨,好冷好冷的,我们几个聚在一块大岩石背后一边躲雨,一边吃着带过去的烤鸭烧饼什么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后来在南京工作了,成家立业了,也没什么闲暇时间到栖霞山,好像也没这念头。真正把秋天来栖霞山赏枫当作一件必须的事情,应该是人到中年,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旅游成为大家生活的一部分以后,南京人“春牛首,秋栖霞”才成了一种习惯。开始是带着没成年的儿子来,后来是老夫老妻两人来。但在我印象中,大多数的年头里,不是来早了,枫叶还绿呢,就是来晚了,枫叶已经卷了起来,真正满山红叶红似火的美景,也就二三次。

图片

图片

图片

  三四年以后再次来到栖霞山,发现这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天的变化,主要的变化来自于景区前面一大片过去破败不堪的小街小巷彻底旧貌变新颜了,改造成了一个非常类似于城南老门东的街区,传统却不失时尚,一片片仿古的建筑和街道,一家家传统的老字号店铺,什么吃的东西都有,而且大多是南京的经典小吃,我们到那儿已经十二点了,就在街上吃了一套“鸭血粉丝”加生煎包子,味道跟城里的一模一样。少去了过去来栖霞山总是找不到可口饭菜的烦恼,体验的好感一下子就来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进入栖霞寺,真感觉我们来对了,还没上山,在这儿的寺院外,坡地上,池水边,千佛岩旁,红红火火的枫叶就让你目不暇接。从千佛岩一侧拾级而上,红枫谷更是层林尽染,不同的颜色层层叠叠,调和成秋日明艳靓丽的色彩,水红、大红、深红、绯红,每一种颜色都让人心醉神迷,加上天公作美,明媚的秋阳穿透层层丛林,让醉人的红色更加迷人。

图片

图片

图片

  喜欢的不仅仅是这儿的红叶,更喜欢一点点、一丛丛、一片片红叶中的亭台楼阁,古寺院落,从山下一直到山顶,它们与热情似火的红叶相伴相生,相互映衬。尽管我对古建筑没一点研究,但并不影响我对这些建筑在满山遍野的红叶中亭亭玉立的欣赏,犹如美丽的少女与艳丽的衣裳一样,让相互的美丽更加鲜艳夺目。真所谓:红叶飘零,寒烟疏淡,楼台半在云间。

图片

图片

图片

  可惜的是,人实在是太多了,即使是在爬上爬下的山路上,也是人挨着人,人挤着人,因为我有在山上台阶差点跌倒的先例,无论是上山还是下山,夫人在旁边不停地提醒着:“靠右走,别挤着人!”所以,无论是在山上还是在山下,你想拍一张完整的亭台楼阁与红叶相映的照片实在是太困难了,大多只能取个局部。即使是枫树,看到一颗红得似火的,可就是很难照上一张整棵的,因为你不能赶走树旁不断上前秀美的游人啊,所以也只能取个局部了事。

图片

图片

图片

  跟着拥挤的人流一起走出栖霞寺,还真有点心有不甘,因为人太多了,没有好好的静下心来细细观察热情似火的枫叶,也没有好好地拍摄它们的美丽。心里暗暗地告诉自己:明年再来栖霞山,一定不跟外地游客争了,铁定不在双休日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朱仕农文/摄2024年12月1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