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2月3日讯 2024年11月29日—12月1日,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口语传播研究与播音学科建设研讨会在济南成功举行。
本次研讨会由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东省演讲学会联合主办,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承办。来自全国各地有关高校、科研单位、传媒机构和革命纪念场馆的专家、学者以及演讲学会会员代表80余人参加会议,研讨会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口语传播研究与播音学科建设”的主题,聚焦智能技术与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口语传播,深入探讨其创新发展路径,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口语传播体系,传递真实、可信的中国声音,讲述精彩、动听的中国故事,并推动现代传播人才的培养,以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辛杰致欢迎辞,向出席本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和感谢。他表示,此次研讨会为学校加快推进学科建设发展布局、提升人才培养特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和交流平台。同时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多为学校学科建设提出宝贵意见建议,助力学校为讲述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山青力量。
山东省演讲学会会长武传涛致开幕辞,介绍了本次学术研讨会的有关背景、主题意义和会议议程的设置,阐释了举办此次研讨会的初衷,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的举办,碰撞和凝练出关于口语传播研究、播音学科建设等方面的优秀成果,真正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
大会开幕式由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陈龙溪主持。
姚喜双教授以《论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科交叉性》为题作主旨演讲,他详细讲解了播音主持学科的多元属性,指出该领域不仅是新闻实践和艺术创造的交会点,还融合了语言学知识与技术手段。口语传播研究和播音主持教育不仅需紧跟媒体发展趋势,更需深刻把握其服务国家需求的战略定位。他强调,中国播音高等教育需支撑传媒业对人才的数量与质量需求,并在语言教育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包括基础教育、国际中文教育及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这些举措旨在通过提升播音教育质量,增强国家文化传播力与影响力。姚喜双教授的演讲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口语传播研究与播音学科建设的发展提供了新视野和新思路,参会人员获益匪浅。
主题发言环节,专家们围绕“口语传播研究与播音学科建设”的主题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
高贵武教授以口语传播的发生与存在、口语传播的中介及新技术条件下的人格传播等内容为切入点,深入阐释了口语传播研究观的另一种思路,引发了与会人员的热议。
李亚虹教授围绕目标明确、系统育人、资源共享、科研并进等主题内容,详细解读了如何实现以品牌赛事带动专业人才培养的系统创新论断。
宋常云教授提出在口语传播的大视野下,要从单一口语传播路径与播音主持专业的发展问题、播音主持专业口语传播转向的逻辑因素、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核心和基础等方面寻求突破口,去探索和拓展一条适合各自学校、专业和学生特点的特色发展道路。
王杨教授从应“变”、求“新”的崭新视角探讨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如何更好地提升和创新播音学科建设,引发了大家的积极思考与探讨。
本次研讨会共设两大分论坛,来自不同单位的专家学者、硕博研究生等在分论坛上作汇报交流,并由评议人点评。各分论坛内容形式多样,涉及口语传播领域的多个层面。不仅体现了学界对口语传播理论与实践的多元探索,也为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智力支持和创新思路。
围绕“面向未来的高水平播音学科建设”主题,研讨嘉宾从“主播”称谓的分化,从职业身份到社会角色的双轨演变及其专业边界探究;“诵写讲”在树立文化自信中的积极作用探究;AI助力教学革新,构建高等教育新生态;新文科视域下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和实践等方面展开研讨。
论坛二围绕“新时代口语传播与演讲实践”主题,研讨嘉宾从演讲树立文化自信;习近平文化思想宣讲与传播的机制、效果与优化策略;讲好革命文物故事的实践路径初探;新媒体语境下齐鲁故事口语传播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儒家文化的口语国际传播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口语传播研究;数媒时代青少年读书类演讲对文化自信养成价值的探究;演讲主体的角色定位探析等课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与会人员纷纷表示,这是一次圆满成功的研讨会,是一次规格高、研讨深、交流广、成果丰的盛会。研讨中涌现大量优秀论文,整体上看,本次研讨会的议题范围广、选题新、质量高,既有强大数据支撑又有深度思考的提升,值得与会嘉宾和社会各界人士学习探究,并对广大学子在如何找好切口、发现问题等方面提出了建议,鼓励新一代年轻人勇敢追逐学术之路。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行,深化了口语传播学界和业界对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口语传播发展的新思考,为当下智能媒体环境下进一步探索口语传播的发展方向提供多角度的深度分析与思考。研讨会汇集的前沿思想和跨学科交流,也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供了多样化的视角。口语传播作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必须在智能化时代下不断拓宽学科边界,紧跟技术发展,以创新的思维和务实的态度构建具有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特色的口语传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