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闸蟹坐上“过山车”,明年或为大年,原来河蟹长江种群存在奇偶年双谱系

全文1441字,阅读约需5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今年大闸蟹产量下行,价格走高,原因在于供需关系不平衡。

02专家预测,明年有望迎来河蟹丰年,因为亲本母蟹育苗量在创新高。

03上海海洋大学团队选育的“江海21”新品种具有成活率高、生长快、遗传稳定等优良特征。

04由于小蟹基本被企业收购用来拆蟹粉,导致二三两的小蟹难买到。

05上海海洋大学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团队持续开发出河蟹加工设备和产品,提高小规格蟹的附加值。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品蟹季,你吃过大螃蟹了吗?上海松江泖湖之畔,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走进黄浦江大闸蟹产地发现,此地空空的蟹塘处于“空窗期”,在当季的螃蟹们纷纷爬上餐桌后,养殖户正在逐步清塘、干塘、晒塘,为明年投放蟹苗良种准备好干干净净的“宝宝河床”。

图片

去年是产蟹“大年”,今年大闸蟹坐上了“过山车”,由于供需关系不平衡,产量下行而价格走高。但河蟹种质专家预计,明年有望迎来一个河蟹丰年。

图片黄浦江大闸蟹产地。孟雨涵 航拍

【亲本母蟹育苗量在创新高】

同在沪西远郊,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王成辉也“下水下塘”、再“战”来年。12月2日,住在杨浦区的他起了个大早,驱车好几十公里,前往位于青浦区的上海市中华绒螯蟹良种场蟹塘,查看亲本体质与扣蟹培育情况,为这里的大闸蟹良种——“江海21”推广到宁夏、内蒙古、新疆等西部地区做好“行前动员”。

因今年持续高温天气,全国各地成蟹产量不高。但“江海21”亲本培育基地,采用“一塘双网”多水草种的新型模式,成蟹的产量和规格未受较大影响,一些基地还出现了产量和规格“逆势上涨”的情况,为明年“江海21”苗种的扩大化生产提供了支撑。

种质资源是优良品种的“芯片”。王成辉团队开展河蟹育种已满20年,建立了大规格亲蟹越冬育肥技术、亲本配组技术、抱卵孵化技术、幼体培育技术等工厂化和池塘生态繁育技术体系,并获得专利号,还制定了国家标准——《中华绒螯蟹亲蟹苗种》。近年来,团队研究超大规格亲蟹(母本250克、父本350克以上)的规模化池塘生态育苗效果,单只母蟹的平均育苗量之前已达2.17千克,2024年更是高达平均每只母蟹3.64千克,为有史以来最高。

图片

【“大长腿”成为主要目标性状】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水产养殖创新种质的开拓者李思发还记得,20多年前,中华绒螯蟹蟹种基本来自长江口野生苗种,人工育苗的科研成果几乎是一片空白。后来,他们探明了中华绒螯蟹的生长性能、性腺发育和生殖洄游特点,并首次证实中华绒螯蟹长江种群存在明显的奇、偶年两个谱系,挖掘出长江种群的优异种质,筛选出新品种选育的特异性状——“大长腿”和“尖额齿”。如今,“大长腿”和“尖额齿”已成全国河蟹品种选育的主要目标性状。

严先生可谓是上海市民河蟹界的“老饕”。作为第一批“江海21”的食客,他已连续10余年品尝这种“大长腿”河蟹。“腿长,味鲜”,“江海21”不仅有这优点,更具有成活率高、生长快、遗传稳定等优良特征。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普通中华绒螯蟹相比,16月龄蟹的生长速度提高17%以上。

“江海21”正是海大王成辉团队历时10余年选育的中华绒螯蟹新品种。“这种纯正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上海可谓它的‘娘家’,”王成辉介绍,“该品种已在全国17个省区养殖,占有率已达上海成蟹养殖的80%,2023年被农业农村部遴选为主导品种。”

图片

【二三两的小蟹反而难买到】

王成辉一到蟹塘,上海睿婕水产养殖合作社理事长王友成就迎上前去。这家合作社作为沪上唯一一家市中华绒螯蟹良种场,与松江鱼跃水产专业合作社、浦东塘之趣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等共同成为“江海21”亲本培育基地,承担高质量亲本培育与高规格商品蟹养成的双重重任。

“种”和“养”是水产业中的两大核心问题。由于江海之交的天然区位优势,上海有中华绒螯蟹故乡之称,为全国河蟹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跨越式发展中,本地河蟹产业发生重大变化。从空间格局看,从崇明“一枝独秀”,发展到崇明和松江的“两翼齐飞”,再到崇明、松江、宝山和浦东的“四足鼎立”;从功能格局看,从河蟹种源的“一马当先”,到种源、成蟹“齐头并进”,再到现在的品种、品质和品牌“三驾马车”;从效益格局看,从按“斤”销售,转变为按“只”销售。

图片

如今市面大蟹当道,为什么二三两的小蟹反而难买到?“因为小蟹基本被企业收购用来拆蟹粉了,这甚至占到一些蟹业销售渠道的大头。”王成辉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上海海洋大学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团队持续开发出河蟹加工设备和产品,比如“蟹粉”等相关产品的加工自动化设备,较传统手工“拆蟹”提高5倍效率,使小规格蟹的附加值提高,也延伸了产业链与价值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