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位于安顺经开区(川渝)电商产业园的贵州大角苗工艺美术研究所,几名妇女正在进行刺绣。
贵州大角苗工艺美术研究所展厅
“现在她们正在进行的工艺称作‘缝扎’,就是将蜡染和刺绣技法结合起来,整个过程全手工操作,制作出来的作品艺术价值更高。”贵州大角苗工艺美术研究所负责人、贵州省工艺美术大师郑清音告诉记者。
据悉,贵州大角苗工艺美术研究所于2017年入驻安顺经开区,研究所集贵州多民族特色产品开发、研制、设计、教学、生产、销售为一体,制作的产品包括贵州民族蜡染、扎染、挑花、刺绣及服装服饰,原始贵州木雕、士陶、现代麻塑软雕等极富地方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
蜡染技法与京剧元素结合的作品
要让传统的蜡染工艺被更多人所了解和接受,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是关键。“现阶段贵州的大多民族手工艺品面临着设计、图案千篇一律的困境,难以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郑清音说,研究所以市场需求为主导,划分产品人群,根据不同品味的受众推出风格各异的作品。
“平安顺意”蜡染玩偶
“比如艺术家、音乐家、收藏家、歌星等群体,比较喜欢文化内涵浓厚、艺术形式感强烈、个性鲜明、特色突出的艺术品,通常是进行高端定制。”郑清音表示。
蜡染作品展区
除细分受众、针对性制作工艺品外,该研究所还尝试将蜡染、扎染、刺绣等不同的工艺结合在一起,赋予作品更浓厚的底蕴,并且将当代时尚审美与传统蜡染技法相融合,围绕人们的衣食住行及娱乐等方面不断开发新的产品。
在传承与创新民族工艺的同时,贵州大角苗工艺美术研究所也成为了附近村民的“就业所”。近年来,研究所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相继举办了“锦绣计划”培训、残疾人手艺培训、“星光培训”等公益培训活动,带动附近居家妇女、监测户及脱贫户等群体就业增收。
蜡染作品
“目前,研究所拥有约800平方米的设计、生产车间及2000平方米的教学大厅、民族手工艺特色产品展示厅等硬件配套设施。”郑清音说,自入驻安顺经开区以来,研究所一方面注重对蜡染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另一方面,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对周边村民开展蜡染工艺培训,带动众多妇女就业。
“我在这里做刺绣两年多了,可以挣些零花钱,离家还近。”务工妇女罗姨妈告诉记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她掌握了基本的蜡染和刺绣工艺,平时主要做一些简单的刺绣,缝制床罩、背包等产品。
民族工艺品
“近年来研究所组织了十多次培训,每次最少有三四十人,最多的一次有168人,累计培训了约500人次。”郑清音说,现在研究所里常年稳定务工的一共有3人,居家制作工艺品的妇女15人。未来,研究所将不断进行民族工艺的传承与创新,让更多妇女在掌握一技之长的同时就业增收,不断弘扬蜡染等民族工艺。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超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