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上发电 板下种茶 “光农互补”助力威海乡村振兴

光伏板上,太阳能正转化为清洁电能;光伏板下,茶树、菌菇等有机农作物有序生长。临港区上善堂现代农业观光产业园的有机智慧茶棚,形成了独特的“光农互补”的景象。

图片

“园区建成后,周边村庄的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务工者人均每年能增收4万元。”上善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春峰介绍,基地内槠叶齐、金萱等茶树植株长势良好,这也标志着上善堂成功实现“南茶北引”,而整个园区的光伏板一年也能产生5000多万千瓦时的电量,实现双赢。

今年3月,威海市“茶之韵”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正式成立,威海茶园数字化技术科技小院落户上善堂基地。在团长丁兆堂的带领下,依据威海茶产业的发展走向,积极探寻适合在光伏棚里生长的茶树品种,并进行推广。目前,基地已引进25个品种近4000株茶苗试种。

由于光伏棚内的光照强度比露天环境要弱,不能接触到自然降水,通风性不理想,需要筛选、培育出适合这种环境生长的独特品种。专家团与上善堂携手开展北方光伏茶优质抗逆品种选育工作,经初步观察,确定5个适宜光伏棚发展的品种。此外,针对光伏茶园内幼龄茶苗成活率低、难以安全越冬的状况,专家团推行幼龄茶园行间生草、茶园生物质覆盖等关键技术,使新植茶苗成活率达95%以上。

“光伏板下种的茶品质更高。”有着多年种茶经验的张春峰,对此给出了自己的解释,“茶树耐弱光,光伏板避免了阳光直晒,减少水分蒸发,在夏季起到一定的遮荫效果;而在冬季,光伏板具备一定的保温效果,增强了茶叶的抗灾能力。光伏板的透光率,可达到40%以上,可满足茶叶生长需求,为茶树的生长创造了更稳定的微气候。”

在产业园的建设过程中,服务团在上善堂基地中同步建设使用农业数字化系统,即采用无人机遥感、高光谱、多光谱热红外成像、叶绿素荧光成像等,构建茶树高通量信息采集平台;同时,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初步具备对茶树生长环境的精准化、智能化管理,助推我市茶园向数字化技术方向发展。

30亩茶棚是山东省首个持续性茶园数字化技术研究平台、北方茶叶树种资源示范基地,也是上善堂科技生态循环项目中的一部分。在服务团的大力支持下,上善堂基地被山东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和山东省茶叶学会共同授予“威海茶园数字化技术科技小院”的称号。

今年,上善堂充分利用131个光农互补大棚及新建的现代化农业大棚,进一步构建多元发展、三产融合的有机农产品产业链,建成农光互补有机农业种植示范基地。目前,上善堂已取得不老莓、桑葚、茶叶等29种果蔬有机产品认证,通过会员制销售等方式,大幅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惠及周边20个村集体增收,探索出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共生新路径。(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刘义岚/文 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