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西安市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走访团”走进西安市雁塔区潘家庄村城中村改造项目、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总部经济园综合能源供应站、西安欣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西安市智慧环保综合指挥中心,实地从多方面了解了西安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成果和探索。
种花种草“种”水泥
西安建筑工地扬尘治理有新意
在西安市雁塔区潘家庄村城中村改造项目,该项目陕建五建集团工程一部技术中心主任高军礼介绍,工地绿化带上的草皮是10月份种下的,一共有3000平方米左右,这些草一天浇两次,很快就能生长,明显减少了工地黄土“随风飞扬”。
“入冬了我们种的是草皮,开春后我们种的是格桑花,长得快,绿化效果好。”高军礼说,花和草皮等种植面积总共达到了4200平方米,很好的起到了防尘抑尘效应。“不能种草的裸露土、渣土堆放场地、内倒土方堆场区域,我们覆盖了6针扁丝盖土网,确保现场裸露土100%覆盖到位,避免现场扬尘污染。”
高军礼说,以前很多工地都使用的是3针扁丝盖土网,网格之间的缝隙过大,遇到强风或尘卷风,黄土还是容易飞出来。使用了6针扁丝盖土网之后,网格间的空隙更小,每天在盖土网上洒水4次,能够抵挡更强的风,基本上能够告别尘土飞扬的施工场景。
向“地球母亲”取热不取水 这个能源真清洁
又到供暖季,当很多市民还在烧天然气甚至用电取暖的时候,已经有2800万平方米的用户不用气、不用电,实现了稳定采暖。12月2日,西安市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走访团”走进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总部经济园综合能源供应站(以下简称“能源站”),了解其利用地热能清洁供热采暖的新实践。
怎样才能低成本烧热水呢?靠地球母亲!在地球的大部分地区,从地表向下每深入100米,温度会升高约3℃。那如果从地面向下打个2000米的热水井,在不考虑热量损耗的情况下,岂不是就能获得60℃的热水了?能源站就做了这样的探索创新。
能源站的“中深层地热能无干扰清洁供热技术”,通过钻机向地下2-3公里深处钻孔,在钻孔中安装封闭的金属套管换热器,通过换热介质导出地下热能并通过地面热泵机组、输配系统向地面建筑物供热,实现了地热资源低影响开发、高效率利用,堪称“真·地暖”。
走访团一行在能源站的展厅内调研时发现,该独立站厅四周没有遮挡,厅内也没有设置空调,但手触摸到地板上依然感觉到了温热。在一旁的管道房内,银色的管道摸起来依旧温热,传感器上显示着35.9摄氏度。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般35.9摄氏度的管道入户温度可以保证住户家中的温度在20摄氏度以上,体感舒适。
秸秆综合利用 西安施了个生物“蘑”法
在西安欣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大家一起见证了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的生物“蘑法”。
目前,西安周边每年大约有4000-5000吨的小麦水稻秸秆、玉米芯儿和果树残枝等“变废为宝”,被做成了蘑菇菌包,成为蘑菇种植户发家致富的“培养基”。
西安欣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峥嵘介绍,当时她所在的菌种厂可以对各品种食用菌进行菌种繁育、研发、测试、保藏及西北地区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与推广,有的政府就引导农民把秸秆送给他们,用来制作菌包种蘑菇。
“蘑菇按照菌类寄生介质可以分为木腐菌、草腐菌以及杂腐菌。”王峥嵘介绍,我们常见的香菇、木耳等一般长在树上,它们属于木腐菌;双孢菇、鸡腿菇等一般长在麦秸或稻草上,它们属于草腐菌;像西安市场上消费量较大的平菇则属于杂腐菌,在木头或麦草上都能生长,“当时很多农民的麦秸就不烧了,送来做了蘑菇菌包,顺带解决了烧秸秆带来的空气污染。”
西安智慧平台为蓝天“把脉”
让污染防治提“智”增效
在西安市智慧环保综合指挥中心(以下简称指挥中心),大家了解西安市大气污染成因和智慧化监测及处置的有关情况。
在指挥中心的电子大屏上,随着工作人员介绍,屏幕上不断显示着优良天数、污染物浓度等各项环境监测实时数据。据工作人员介绍,指挥中心目前正在使用的环保设备包括217个国标空气质量监测站、43套地表水质自动监测站、4套有机废气在线监测系统、网格化监管系统、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系统、工地和道路扬尘监测系统和数据对接归集、卫星遥感监测、环保烟火监控等系统,有效提高了生态环境信息化应用水平。
依靠智慧环保指挥系统,生态环境部门分析研判环境质量变化规律,指挥调度各级网格平台,及时处置各类环境问题。据了解,网格化监管系统将200余个网格、1200余名专职网格员、2万余个固定污染源有效结合,定人定岗定责定标常态巡查动态监管,可全面收集前端感知系统发现的各类问题,经“自动告警+人工审核”确认后形成具体的环境问题任务,一键派发至对应网格、专职网格员及时处置,实现“自动告警、任务审核、一键调度、现场处置、任务跟踪、办结回复、结果审查”的全流程闭环工作,形成“人防技防相结合、线上线下互联动、处置流程全闭环”的环境监管新模式。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任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