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经常在短视频平台上一连刷上几个小时,那可能要警惕“脑腐”了。当地时间12月2日,英国《牛津英语词典》公布年度词汇——“脑腐”(brain rot),这并不是指大脑产生生理性疾病,而是指思想的腐化,反映出人们对网络上“垃圾信息”盛行的担忧。
反映时代特征
按惯例,每年年末,《牛津英语词典》会发布一个年度词汇或短语,为过去一年画上时代注脚。
今年,《牛津英语词典》的语言专家们给出了六个选择,分别是“脑腐”(brain rot)、“又端又装”(demure)、动态定价(dynamic pricing)、知识背景(lore)、浪漫奇幻(Romantasy)、电子垃圾(slop)。
为期两周的公众投票吸引大约3.7万人参与。最终,“脑腐”脱颖而出。
首先要了解的是,究竟什么是“脑腐”?早在1854年,亨利·大卫·梭罗就在其著作《瓦尔登湖》中有所提及。在书中结尾部分,梭罗批评了当时社会贬低复杂思想价值的倾向,并认为这体现出人们精神和智力水平的普遍下降。
“当英格兰努力防止马铃薯腐烂时,难道就没有人努力防止‘脑腐’吗?后者是更普遍的危险。”梭罗写道。
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脑腐”再次吸引人们的视线。牛津大学出版社语料库数据显示,2023年至2024年,“脑腐”的使用频率增加了230%。
进入数字时代,“脑腐”也有了新的定义。《牛津英语词典》称,如今,“脑腐”被定义为一个人的精神或智力状态的恶化,这往往由过度接收“垃圾信息”所导致。
起初,“脑腐”只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流行,尤其是在TikTok平台上,颇受“95后”“00后”追捧。此后,“脑腐”逐渐进入主流新闻领域,被用来表达人们对过度接收“垃圾信息”所带来负面影响的担忧,尤其涉及青少年和年轻人。
心理学家、牛津大学教授安德鲁·普兹比尔斯基说,“脑腐”的流行是“我们所处时代的症状”。
出版商“牛津语言”的总裁卡斯珀·格拉斯沃也表示,“脑腐”成为年度词汇并不令人意外。一段时间以来,越来越多的年度词汇起源于网络文化,然后再传播到现实世界,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比如,《牛津英语词典》20年前选出的年度词汇是chav(英国俚语,指工人阶级)。近年来,播客(podcast)、自拍(selfie)、后真相(post-truth)等成为时代注脚。
“回顾《牛津英语词典》过去20年评选出的年度词汇,可以看到社会越来越关注人们经历的虚拟生活如何演变,互联网文化如何渗透进人们的日常谈话。”格拉斯沃说。去年,《牛津英语词典》评选出的年度词汇——魅力(rizz)就是一个例子,该词汇的流行体现出年轻一代如何在线上和人际交往中通过语言塑造属于自己的空间。
格拉斯沃还表示,在人类和科技成为思考话题、引发严肃讨论的当下,“脑腐”成为年度词汇或许是一个开端。
“脑腐”怎么治?
问题也随之而来,“脑腐”怎么治?
今年早些时候,美国一家心理健康中心在网上发布了如何识别和防治“脑腐”的建议。
新港心理研究所(Newport Institute)称,“脑腐”由屏幕使用时间过长而导致,症状表现为精神不济、嗜睡、注意力难集中以及认知能力下降。究其原因,浏览社交媒体平台会刺激神经化学物质多巴胺,从而产生满足感和愉悦感,因此人们往往一刷手机就停不下来。
该研究所称,虽然“脑腐”尚未被正式确诊为一种疾病,但这是一个实际存在的现象。防治方式包括限制屏幕使用时间,删除手机上分散注意力的应用程序,关闭不必要的通知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牛津英语词典》并不是唯一公布年度词汇的机构。上月,英国《剑桥词典》公布年度词汇——表明/明显的(manifest),《柯林斯英语词典》公布年度词汇——brat,指自信、独立、享乐的人,词典网站公布年度词汇——“又端又装”(demure),这些词汇均在今年呈现流行趋势,与网络热点事件有关。
(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