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信了?这很要命

这部电影在国内某瓣评分目前7.0,还算比较不错,尤其是对一部冷门国外的历史题材电影而言,可以做到身临其境,任由观众对比历史老照片,也挑不出毛病,那么它就是一部值得点赞的佳片

作者 | 王重阳LP

编辑 | 小白

排版 | 板牙


我觉得国人对于一些国外涉及到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总有一种蜜汁敏感。关于曾经交织在一起的历史,但凡稍有负面描写就往“辱华”方面联想。这导致在“文化自信”这一块,我们始终做得有些言不由衷。

事实上越南、泰国和韩国的一些未引进的影视剧里,都有关于“清”的描述,中国人的形象也大多都是“清人”装扮。这还是因为“清”是距离现在最近的中国封建王朝。

图片

此外基于历史上开疆拓土的客观史实,以及部分国人对历史的了解仅限于九年义务制教育历史课本,对中国近代史乃至世界历史了解不够全面。

抛开故意夸张的部分,有些描写确实符合真实的历史面貌。

图片

尤其是蒙古国,今年德国引进了2023年蒙古国电影《蒙古英豪》(原名《蒙古 》МОНГОЛ),据说反响还不错。然后我鉴于口碑反响看了一下,发现确实不错。

国内看过的观众有人觉得这是蒙古版的“华英雄”,西方人则认为这是蒙古版的罗宾汉。

我觉得这些理解都没问题。

图片

《蒙古英豪》由阿玛尔赛汗自编自导自演,他此前较为知名的作品是《秋丰满月时》,以及《蒙古连线》和《困在国外》1、2部。对于一个总人口不到三百万的内陆国家来说,它的影视文化产出还算可以。

只是《蒙古英豪》确实也有不足,可以将其质量一分为二:

随着故事走向,后半部分开始情绪化,只是为了让主人公赴死,设置了一些并不合理的情节。为了“被迫害”而“被迫害”,似乎已经成了民族主义题材影视剧的通病。

不过无论大家对这部电影如何褒贬,有一点基本认同——

影片的服化道真实地还原了历史。

图片

1

反抗

主人公按国内译名习惯可以叫蒙婺,实际上人家的名字就叫“蒙古”,简单粗暴,配合剧情食用主题明确——

“蒙古”的反抗不仅是一个人的反抗,还有一个民族的反抗。

故事背景设置在1905年前后,距离1912年也没几年了。

图片

此时,乌利雅苏台(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一带)地区的牧主们依然在驻蒙大臣的威势下战战兢兢,大臣利用抬举新贵的方式不断打压传统势力,在众多牧主之间做权力平衡。

故事的导火线源于一位牧主和晋商的谈判,彼时晋商已经实际上掌握了外蒙古的经济,凭着放贷、收贷影响各盟民生。今年轮到牧主准备贡品呈献北京的时候他面对一个难题:

没钱交利息了。

图片

所以牧主和晋商之间唇枪舌剑,这个说你们商人拿捏我们不厚道,那个说你们游牧死守规矩不进步。谈判破裂后,牧主对手下“蒙古”说“我知道我女儿跟你好,你想和她成婚也不是不可以,我也不在乎你的下人身份,但你得帮我烧了晋商的账房,然后出去躲一年,我安排我女儿跟你在一起。”

图片

“蒙古”信了,这很要命。

电影一开始特意安排了一场情节:

一位牧民交不起牛羊,牧主当众让“蒙古”拿皮鞭抽他。

晚上“蒙古”老爹斥责儿子助纣为虐,“蒙古”心怀愧疚——

要不是看在牧主女儿的份上,谁乐意帮牧主打乡亲呢?

这里可以看出“蒙古”一开始并没有什么反抗意识,他只是底层执行者。他知道牧主不会把女儿嫁给自己,但他心里依然抱着希望,然后,慷慨入局。

图片

结果大家都能想到,事发后牧主一推到底,把罪过全栽到“蒙古”头上。他勾结清兵(也是蒙古人)把“蒙古”抓起来买去了西域,给当地人(北疆)当矿工挖金子。

这种矿工不是我们理解的劳资关系,是纯纯的奴隶身份——

所有人在矿洞里只有挖到金子的时候才能走到牢门口,凭一块金子换一口吃的。

“蒙古”挖到了金子,刚换回一块骨肉,转过头他面前就站着一个巨大的囚徒,巨人一拳把他打倒在地,拿起骨肉坐在地洞口吃了起来。这巨人就守在门口,也不参与挖矿,只从矿工手里抢吃的。

有人为此趁着巨人睡着悄悄到门口拿金块换了碗水,正喝着,巨人出现在他身后一把捏碎了他的喉咙。

死者倒在门口,守卫用刀捅了他几下,确认他死透了,把他抬出来扔到荒野。

“他终于自由了。”众人看着,“蒙古”说。

图片

2

觉醒

“蒙古”起事的基本盘就是这些矿工们,他们瞅准时机,在巨人又一次抢夺骨头时,“蒙古”瞅着守卫走远了,他转身一下冲了过去,死死按住堵在巨人嘴里的骨头,其他人一拥而上把巨人压在身下,大家齐心协力用骨头捅穿了巨人的喉管。

第二天,守卫们在门口看见躺在地上的巨人尸体,照例捅了他几刀,接着把他抬去荒野。

夜深人静时,“尸体”动了——

图片

“他”撕去自己的面皮,扯开衣服,把一整块“身体”翻开,“蒙古”躲在了巨人的身体里。

这个俯拍镜头我没想到,虽然是远景,但依稀可以看到巨人的胸骨等,画面确实吊诡。

不过我马上想到游牧人确实有这种求生习惯,比如在受伤时把自己放进刚死去的马肚子里让马血愈合伤口,遇到风暴时躲进骆驼的身体里求活。

电影里的巨人给我印象十分深刻,要知道“蒙古”这个演员本人就人高马大的,巨人比他大了两号,不知道这人是从哪儿找来的。

说回故事,逃出来的“蒙古”杀了守卫,解救了矿工们。

图片
图片

自此他带着他们回到了乌里雅苏台,专做打家劫舍的马贼勾当。不过他们只对牧主下手,换来的牛羊财务分给穷苦牧民。接着故事转入“复仇”线——

此时被马贼搞得头疼的驻蒙大臣请北京派军队前来平乱,在“蒙奸”带领下他们还是斗不过来去无踪的“蒙古”,牧主的女儿已嫁为人妇,只不过孩子是“蒙古”的。

得知内情的新贵蒙奸正式投靠驻蒙大臣,设计杀了牧主,还设套陷害“蒙古”等人,手足被擒,兄弟背叛,“蒙古”带着仅剩的哑巴兄弟和牧主女儿跑路,跑着跑着还是没跑了,爱人在眼前被杀,兄弟为了他们也被乱刀砍死。

接着,“蒙古”跌入深渊……

当西藏使团进入外蒙会见驻蒙大臣时,人们都知道“蒙古”回来了。所以他又一次陷入埋伏,只是这次他眼看着大臣关押的众多牧主权贵们的孩子,他知道杀了大臣,这些孩子也会因他而死。

图片

于是他对大臣说,“我死可以,但你要发誓,他们(孩子)今后不会再到你这里”。

这句话有一个隐喻象征,即“孩子”代表蒙古(外蒙)的未来。

为了这个未来,“蒙古”被当众处以绞刑。

在大家的眼中,这个壮硕的英雄之死,成就了“蒙古”(广义)的觉醒。

图片

3

历史

客观地说,《蒙古英豪》的拍摄水平在水准之上。前面提到的服化道设计也获得了一致肯定,故事结尾也没有非要用画外音表达“XXX不得好死”之类的定语。

我按照国内观众能够理解的名词解释了上述影片的人物关系和称呼,这当然不符合电影里的实际意义。比如“晋商”和“牧主”,都只是笼统地概述式称呼,实际上“台吉”这个词对中国观众而言太陌生了。

图片

以前讲《南汉山城》时我大致科普了一下满蒙词汇的互通性,影片中牧主的女儿叫“萨其玛”,中国人一听:这不是糕点吗?

满蒙通词的异同就体现在此,满语中“沙琪玛”是“糖缠”,蒙古语里是“甜蜜”(大义),现在这个词都少见了。旧时蒙古奶皮子和奶酪、奶豆腐和奶茶都是咸的,糖是奢侈品。

穷苦人家的孩子终生不知甜味,也是解放后,乃至改开后“糖”食才在草原上普及。

图片
图片

再说电影里的“蒙古”反抗意识的觉醒:

一开始他回到乌里亚苏台还是没想过反抗,直到他看见城里乞讨流浪的父亲时,父亲已在饥寒中死去。他拖着父亲的尸体想要埋葬,几个清兵过来说“这里不许埋贱民”。“蒙古”怒了,杀了这几个清兵把他们挂了起来。

至此蒙古“罗宾汉”造反了。

图片

电影还提供了值得品味的线索:

外蒙众多牧主一面对北京的清朝皇帝称臣,一面献纳供品给西藏活佛,活佛在草原上有诸多眼线,知道“蒙古”反抗,他下密旨要求各牧主不得缉拿“蒙古”,还要庇护他。

这才引来了清兵入蒙平乱。

这是难得的历史描述,实际上在外蒙独立前后,除了沙俄干预外,“活佛”也有颇多助力。这种外部势力的搅乱从清入主中原到1912年,直到北洋时代都在影响外蒙。

图片

直到西藏全境解放。

而国内观众看不懂,觉得愤愤不平,说僧格林沁是权贵,凭什么说清朝压迫外蒙?

这就属于缺乏历史知识了。

外蒙,和今天的内蒙不是一回事。

图片

通俗理解,内蒙才是有清一代蒙古八旗的主要势力范围,外蒙更多遵循的还是古代的朝贡体系,和清朝皇室的联姻极少,影片较为客观地呈现了这一历史。

对于蒙古国的悲情,也和韩国人在历史剧里屡屡“打压”唐元明清一样,抹除不掉“被迫害”情。

图片

就事论事地说,《蒙古英豪》在该国一直以来的众多影视作品中,算是较为“冷静”地评价此前的历史了。

这部电影在国内某瓣评分目前7.0,还算比较不错,尤其是对一部冷门国外的历史题材电影而言,可以做到身临其境,任由观众对比历史老照片,也挑不出毛病,那么它就是一部值得点赞的佳片。

图片


四味毒叔


出品人|总编辑:谭飞

执行主编:罗馨竹

联系邮箱:siweidushu@126.com

微信公众号lD:siweidu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