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这个读来陌生却古老的名字,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莒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莒县一带,其文化遗存至今仍让世人瞩目。莒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留下诸多令人称奇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亦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据《史记》记载,莒国的历史可追溯至西周初年,其国君为少昊氏之后,与周王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莒国虽非大国,却在春秋战国的纷争中独树一帜,其文化特色鲜明,影响深远。
莒地先民自古就有对太阳、大山崇拜祭祀的习俗,他们最早掌握了用山头日出来确定春秋二分、夏冬二至的方法,并把天象与农时联系起来,使莒地史前农耕文化和海洋捕捞业、酿酒业得以繁荣发展,并对后期农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明演进过程中,莒地先民对自然的崇拜逐渐演化出原始文字。莒县陵阳河、大朱家村、杭头等遗址出土的陶器大口尊,上面刻有八种类型20余个陶文单字。其中一尊高约半米,呈“炮弹”状,尊壁外侧刻画有“日月山”图案,后经专家考证,这是大汶口文化时期的文字,比甲骨文要早1500年,被认为是汉字的雏形,这一发现也将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
莒文化的发展同样也体现在建筑艺术上。莒国都城布局严谨,城墙坚固,宫殿建筑宏伟壮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其城三重,并悉崇峻,唯南开一门,内城方十二里,郭周四十许里。”莒国的宫殿建筑,也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成为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建筑艺术的宝贵资料。
莒文化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与其包容并蓄的文化特质密不可分。莒国地处齐鲁文化交汇之地,既吸收了齐文化的开放与进取,又融合了鲁文化的儒雅与深沉。浮来山脚下的千年银杏树,见证了莒文化在与周边文化的交流互鉴中,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
历经千年,“毋忘在莒”“莒鲁会盟”等典故在海峡两岸和海外华人中仍具有较强的知名度,以其包容、尚义、奋进的精神特质诠释着莒文化的内涵,传播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历史长河滚滚向前,深厚绵长的莒文化滋养着莒地和这里的人民。进入新时代,如何让莒文化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成为莒地人民心头的挂念。
作为莒文化的传承创新,莒国古城,应该是莒地人民关于莒文化的第一印象。城内按照莒地历史文脉传承,建设复原莒王宫、城阳王府、文昌阁等景点,汇聚了传统非遗、特色名吃、中医康养、国学体验等丰富业态,立体展现莒地春秋、汉、唐、明、清建筑艺术和文化。绵亘数千载的莒文化,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出现在世人眼前。
2024年,以莒国古城为依托正在打造的“穿越春秋 寻找小白”文旅融合项目,以春秋时期“毋忘在莒”的历史典故为背景,以齐国公子小白莒国避难、成就霸业为主线,融入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元素,打造沉浸式莒文化体验项目,让游客在情景游戏中深入了解春秋时期莒国的历史风貌,立体体验书画、科举、婚俗等莒文化深厚内涵。
近年来,莒县将莒文化研究、开发和利用视为“文化名城”的重要内容,传承和发扬莒文化,已经成为莒县推进文化“两创”的要义之一。以“毋忘在莒”为主题,以文旅融合发展为路径,围绕莒国古城、浮来山风景区两大特色莒文化招牌景点,打造了东部山水田园、南部特色农业、西部休闲度假、北部民俗风情4大旅游集群片区,初步形成了以旅游观光、农业采摘、文化体验、休闲娱乐为主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链。围绕莒文化宣推,结合重点农文旅资源,举办2024年春节山东乡村文化旅游节、招贤玫瑰艺术节、“毋忘在莒”大型实景演出、日照市第六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暨莒县浮来山第十届福寿文化节等重大活动。
莒县正在全力塑造一个更具独特魅力的 “莒文化” 文旅品牌,充分展现出这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且韵味悠长的城市。4000余年的银杏树,静静俯瞰着脚下护佑的这片土地。流传千年的莒文化,在新时代也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刘栋 辛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