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壁画可以“逆生长”了?

12月1日,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学术委员会主任赵声良博士走进第二十五届深圳读书月“发展大局观”名家领读系列活动,为我们揭晓敦煌文化不为人知的一面……
图片
敦煌文化精美丰富
敦煌文化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赵声良认为,敦煌文化是各种文化长期交流的结晶,在丝绸之路上中外文化不断地交流融会和不断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敦煌的核心内容是敦煌石窟,现在保存735个洞窟,有492个洞窟都有壁画,保存下来的壁画、塑像、包含的内涵,艺术的精美程度和丰富程度在世界上绝无仅有。
他举例说,在敦煌大家会发现当朝最流行的一种经变画,经变画就是把一部佛经主题思想,通过一幅大规模的绘画展示出来,它的核心是要展示佛国世界。可是创作敦煌壁画的画家们也没有去过佛国世界,他们能想象的就是把人间最美好的形象赋予佛国的世界,所以佛国世界无论如何表现,依然是人间世界的一种反映,把人间最美好的地方想象成佛国世界。
最美好的地方在哪里?画家们想象可能是皇帝的宫殿、贵族的宅邸,所以发现里面的建筑非常的辉煌,亭台楼阁非常的漂亮。唐朝的建筑形式在这些经变画当中展示出来。我们研究古代的建筑,壁画上可以看到极其丰富的内容。唐朝真正的建筑保存下来的极少,我们如何认识唐朝大规模的建筑呢?可以从敦煌壁画里看到。
中国的建筑最大的特点是群体建筑,中间有大殿,后面有后殿,两边有配殿,周边用长廊联系起来,这样完整的建筑可以在敦煌壁画当中看到,差不多可以恢复唐朝建筑的规模。所以在敦煌壁画里可以看到唐诗讲的亭台楼阁,杜牧有诗篇写“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里面的斗拱、长廊、勾栏都可以在壁画中看到。
敦煌文化青春永驻
敦煌文化遇到危机了?
由于自然、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干预,如:其自身材质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周边自然环境多洪水与风沙,游客的增加改变了自然环境等,敦煌壁画正在逐渐退化,正如一位生病的老人。在为其“治病”的基础上,敦煌研究院探索出敦煌文化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良方——数字化。
赵声良介绍说,近年来,敦煌研究院持续探索传统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道路,利用数据采集、三维重建、数据存储、线上传播等技术,已经在数字化和文物保护结合方面取得了大量丰硕成果,不仅可以永久保存敦煌文化当前的模样,使其“长生不老”,更能复原其最初的模样,使其“返老还童”。
在守护敦煌文化的基础上,敦煌研究院探索适用壁画等文物保护的共性标准,承担国家的任务。在我国西北地区有很多残破的石窟,但是它的壁画非常珍贵,可能是某一个时代非常有代表性的东西。它们生长的环境与敦煌类似。“现在敦煌研究院数字化团队在全国很多地方帮助文物单位做数字技术,我们做数字化保护工程,承担的任务是把文物的价值搞懂,联系起来做。”赵声良说。
敦煌文化跨越山海
不仅要留下来,还要走出去、传下去……
依托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敦煌研究院实现30个洞窟的数字化资源全球共享。赵声良介绍说,“我们在国外进行形式丰富的展览,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的天空星图作比较,让外国人感受到中国传统天人形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敦煌文化数字化有着多元应用空间,公众能够在敦煌研究院新媒体平台以及“云游敦煌”小程序中观看敦煌艺术展览,实现足不出户游敦煌。
借助VR、AR等技术,敦煌研究院与华为合作开发了一款AI地图,用户如同置身于真实的莫高窟,跟随“花瓣”导游的指引,可以实现“云游”洞窟的愿景。在这里,你可能偶遇莫高窟的吉祥物——九色鹿,不要忘记和它“贴贴”合影哦~
图片
赵声良表示,“未来,我们将不断突破视觉呈现的技术壁垒,发展裸眼3D技术,以满足多人同时观看数字化敦煌的需求。”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严圣禾 通讯员韩欣媛 齐琳)
来源: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严圣禾 通讯员韩欣媛 齐琳
责编:张永群
编辑:吴亚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