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鸟夭折:注定失败的空天轰炸机狂想

作者:兰顺正

首发自:《中国航天报》

图片

众所周知,二战时期的德国曾经出现过不少“黑科技”产物,而“银鸟”空天轰炸机无疑是其中颇为引人瞩目的一个亮点。这款空天轰炸机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构想,不仅超越了当时的科技水平,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未来航空航天的发展方向。

“银鸟”的诞生,离不开一位奥地利宇航科学家——欧根·桑格尔。1905年,桑格尔出生于奥匈帝国的波希米亚。1929年,桑格尔完成了论文《火箭飞行技术》,但由于教授们认为其太不切合实际、幻想成分过重,而遭到大学拒绝。但是桑格尔并未放弃,1933年他把被驳回的论文扩写后,以《火箭飞行工程学》为题公开出版。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火箭动力滑翔机”的概念,设想飞行器应当达到10马赫的极速,飞行剖面由抛物线轨道和水平滑翔两部分组成,飞行高度可达到60—70公里。

桑格尔的理论和设想引起了德国空军部的重视。德国空军部认为,桑格尔的理论提供了一种制造全球战略轰炸机的可行之路。于是,1936年桑格尔接受德方邀请,成为德国空中运输测试中心的一员,次年被任命为火箭飞行研究中心的主管。在那里,桑格尔潜心于高压火箭发动机技术和远程火箭滑翔机理论的研究。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完善,桑格尔逐渐构思、完善了一个低轨道空天轰炸机的方案,这个方案被正式命名为“银鸟”。

“银鸟”的机身极为扁平,以提供尽可能高的升力,相较之下,横截面为楔形的机翼显得短小。机身尾部装有两个水平尾翼,平尾尖端各有l个小型垂尾。燃料装在2个大型油箱内,并列布置在机身两侧,与机翼后缘相接。油箱前方则是2个大型液氧容器。油箱后方,机身尾部装有l台推力高达100吨的主火箭发动机,两侧还布置有2台辅助火箭发动机。机身前端是飞行员的加压座舱。“银鸟”采用了前三点起落架,前起落架向后收起,主起落架向内侧收起,收纳于液氧雄外侧。炸弹舱位于机腹中央,可携带一枚宜达3629公斤(8000磅)的自由落体炸弹。由于“银鸟”的飞行高度和速度早已超越了当时人们的想象,所有的防空武器对其都将没有效力,因此方案根本没有考虑安装自卫武器。

在具体作战想定中,“银鸟”借助滑轨起飞,进入亚轨道后开始转入平飞,之后在加速度和重力的双重作用下开始一连串的抛物线飞行。首先,它的飞行高度将降低到40000米,随后由于激波作用到机翼和机体上,产生额外升力,飞机就像在水面上打水漂的石块一样向上弹去,重新获得飞行高度,同时冷却飞机与空气剧烈摩擦产生的巨大热量。在飞行过程中,这样的乘波“弹跳”将发生数次,直至最后进入对流层的巡航平飞并依靠起落架滑跑着陆。在这一连串的“弹跳”中,“银鸟”足以飞越大约23500公里的漫长航程,也就是说只要航线选择得当,完全可以从德国起飞,跨越大西洋,轰炸纽约后从太平洋上空掠过,跨越欧亚大陆,返回德国。

不过,虽然“银鸟”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构想非常先进,但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和战争环境的影响,这个项目始终未能得到进一步发展。更重要的是,战后的盟国科学家对“银鸟”的数学模型进行了核算,发现了一个计算错误:实际上最初的大气层再入过程产生的热量要比桑格尔等人预计的高得多。如果基于他们的错误计算制造出了实机,那在实际飞行中重返大气层时飞行器就会直接烧毁。这个问题虽然可以通过增加机体隔热罩来解决,但多出的重量又会大大减少飞行器本就不多的有效载荷。

尽管“银鸟”计划最终不了了之,但其研发历程却为人类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桑格尔关于“银鸟”的理论和技术对后来的X-15高超声速飞机、X-20载人航天轰炸机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并最终影响到美国、苏联的航天飞机计划,促进了人类航天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