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析」车载HUD市场进入机会分析

全文4469字,阅读约需13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车载HUD市场受益于技术发展、成本下降、规模化应用等优势,已大规模应用从中高端车型向低端车型扩展。

02根据调查数据,近50%的消费者会考虑选择配备HUD的车型,有超过60%的消费者表示愿意为HUD支付1000-5000元的价格。

032024年上半年,中国市场乘用车前装标配HUD的交付量达到135.56万辆,同比增长45.82%,其中AR-HUD占比突破25%。

04此外,HUD市场技术迭代加快,AR-HUD价格预计将从2022年的5058元大幅下探至2025年的3585元。

05然而,HUD市场仍面临消费者需求和使用的不确定性风险,以及价格战导致的市场混乱和质量问题。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聆英咨询关注汽车创新、陪伴企业成长


1. 竞争与新业务战略咨询;2. 商业计划书撰写;3. 融资顾问;


图片

行业分析


|~ 市 场 趋 势 ~|


车载HUD(抬头显示)是当前数字仪表的替代方案,随着技术发展、成本下降、规模化应用、监管环境宽松、用户智能化体验等优势显现,已经大规模应用,从中高端车型向低端车型快速扩展。

(一)消费者认知提高

引用积水化学汽车 PVB 中间膜业务全球技术总监张智观点,根据调查数据,有近 50% 的消费者会考虑选择配备 HUD 的车型,有超过 60% 的消费者表示愿意为 HUD 支付 1000-5000 元的价格。中高端消费者认为 HUD 的合理选装价格在 5000 - 8000 元。。


(二)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

新能源车型中使用HUD的比例明显高于传统车型。2024 年上半年,中国市场乘用车前装标配 W/AR HUD 的交付量达到 135.56 万辆,同比增长 45.82%。在新能源车型中,HUD 的占比高达 66%。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曾预计从 2024 年初的市场表现来看,HUD 上车增速还在加快,2024 年市场整体搭载量有望冲击 400 万辆。到 2025 年中国 HUD 市场规模预计达 244.8 亿元,2020-2025 年的复合增速超 50%。

根据 MarketsandMarkets 报告称,全球车载 HUD 市场规模预计将从 2024 年的 12 亿美元增长到 2030 年的 24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12.3%。QYResearch 报告指出,预计 2029 年全球车载 HUD 系统市场规模将达到 61 亿美元,以 16.4% 的年复合增长率计算,2023 年的市场规模约为 53.69 亿美元。


(三)市场技术迭代加快

HUD 按照显示屏不同,可分为 C - HUD(组合式抬头显示)、W - HUD(风挡式抬头显示)、AR - HUD (增强现实HUD)和全景 HUD 四类。其中,C - HUD 正逐步被淘汰。2023 年中国乘用车前装 HUD 装配量中,W - HUD 占比 88.3%,AR - HUD 占比 10.6%。2024 年上半年,中国市场乘用车前装标配 W - HUD 的交付量达到 135.56 万辆,同比增长 45.82%。AR - HUD 前装标配搭载量合计交付 34.81 万台,同比增长 5 倍,交付占比突破 25%。


(四)市场全面普及

2024 年 1 - 8 月,国内乘用车标配 HUD 的车型中,20 万以下车型的占比由去年同期的 43% 提升至 55%。由中高端车型向中低端车型扩展。

其中配备 W-HUD:

经济实用型(10 - 15 万元左右):如比亚迪元 UP吉利星瑞吉利博越 L

主流家用型(15 - 25 万元左右):深蓝 S7领克 01星越 L 等车型部分。

其中配备AR-HUD:

中高端豪华型(25 - 50 万元左右):飞凡 R7福特锐界 L 等。

高端豪华型(80 万元以上):路虎卫士 V8、宝马 7 系、奔驰 S 级等。


(五)价格下降趋势

根据天风证券的研报,AR-HUD 的单车前装平均价格预计将从 2022 年的 5058 元大幅下探至 2025 年的 3585 元。根据相关报道,普通的 W-HUD 价格大概在 1000 元区间。

一些体量较小的企业表示,950-1000 元的价格段可能是目前行业 AR-HUD 的 “均价”;也有企业认为如果做技术成熟的 W-HUD,600 元左右的价格是可行的。甚至市场上还存在以 W-HUD 冒充 AR-HUD 的情况。

某 HUD 厂家技术负责人岑国峰认为,现阶段整个 HUD 行业达不到15% 的毛利率。主机厂正持续向 HUD 厂商施压,提出降本商务性降本和技术性降本,导致价格和毛利的不断变化。


|~ 竞 争 态 势 ~|


(一)上游供应链

1.图像生成单元(PGU):是 HUD 的核心部件,成本占比最高,约 30%-50%。具体占比因采用的投影技术不同而有所差异。

    o芯片:是 PGU 的核心,对成像质量和功能起关键作用,不同的 HUD 技术方案(如 TFT - LCD、DLP、LCoS 等)对应不同的芯片类型,部分核心芯片技术由国外厂商掌握(如德州仪器在 DLP 技术成像芯片方面占据垄断地位),但国内厂商也在部分领域(如 TFT、LCOS 芯片)取得进展。

    o 光源:为图像显示提供光线支持,例如华引芯独家自研车规级 ACSP 白光 Mini LED 器件,通过 180 + LED 可产生 10W nits 的亮度,提升了显示效果,不同的技术方案在光源选择和性能上有所差异。

    o 光学组件:对光线进行处理和优化,以确保最终投射到挡风玻璃上的图像清晰、准确,包括透镜、反射镜等,其性能影响着图像的质量、亮度、对比度和畸变矫正等方面。

    1)采用 DLP 投影技术时:PGU 成本占比较高,可达到 50% 以上。DLP 的成像芯片由德州仪器独家垄断,整体方案价格较贵。

    2)采用 TFT 投影技术时:PGU 成本占比约为 30% 左右。TFT 技术相对成熟,成本较低,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但在性能方面如亮度、对比度等相对较弱。TFT的主要国内供应商包括京东方、天马、友达光电等,国外有京瓷。

    3)采用 LCOS 投影技术时:PGU 成本占比约为 40% 左右。LCOS 技术在分辨率上有优势,尽管工艺复杂,成本较高,目前量产规模相对较小,但推进速度较快,未来发展潜力较大。芯鼎微是全球首家且唯一一家真正达到国际车规级标准 AEC-Q100 的 LCoS 技术方案。

2.光学镜面(自由曲面镜等):成本占比约为 20%。自由曲面镜需要用精密仪器制造,工艺较为困难,其作用是对图像进行放大和光学畸变矫正。对于实现良好的成像效果和驾驶员的视觉体验非常重要,并且其制造和设计的技术门槛较高。康宁、宇瞳光学、百合光电等企业在相关产品研发和生产方面有一定进展。

3.挡风玻璃:在普通挡风玻璃的基础上,如果为了减少重影现象采用特殊处理,如添加 PVB 楔形膜等,其成本占比会有所增加,但通常整体在 10%-20% 左右。福耀玻璃、圣戈班、旭硝子、康宁等汽车玻璃巨头长期研发楔形玻璃。

4.控制电路及其他电子元件:这部分成本占比大约在 10%-15%。控制电路负责控制 HUD 各个部件的运行,包括对芯片的驱动、光源的控制、图像的处理和传输等,其稳定性和可靠性对 HUD 的正常工作至关重要。

5.外壳及安装结构等其他部件:成本占比约为 5%-10%。外壳起到保护内部零部件和固定 HUD 在车辆上的作用,需要具备一定的强度和抗振性能


(一)中游零部件

日本精机曾占据全球 HUD 领域约 55% 的市场份额。

大陆集团有数据表明其HUD 产品市场份额约为 18%。

电装在 HUD 市场也占有一席之地,市场份额约为 16%。

博世和伟世通在HUD 也有一定份额。

根据盖世汽车数据, 2024 年 1-8 月,HUD出货量排名中,

华阳多媒体销售 40.8 万套,市场份额为 21.3% 位列第一,其主要客户包括长城汽车、问界(赛力斯)、北汽极狐、广汽传祺、奇瑞、长安、吉利、上汽、蔚来、极氪、比亚迪、玛莎拉蒂、Stellantis 集团、大众、上汽奥迪、长安马自达、长安福特、北京现代等,长城是其最大客户。

泽景电子 30.6万套,市场份额为 16.0% 位列第二,其主要客户包括蔚来、吉利、北汽、奇瑞、理想、小米、红旗、极氪等,小米 SU7自 4 月初开始交付后销量不断攀升,泽景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增长。

怡利电子 20万 套,市场份额为 10.5% 位列第三,其主要客户包括 Smart、吉利、极氪、领克、银河等品牌,吉利是其最大客户。

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发布的《2024 年 1-6 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 AR-HUD 供应商 TOP10》榜单,AR-HUD出货量依次排名为华为、水晶光电、华阳多媒体、怡利电子、江苏泽景、浦创智能、Futurus(未来黑科技)、经纬恒润、弗迪精工、智云谷。

其中华为是国内首家量产基于 LCOS 技术(微米级像素单元、2K 级分辨率)的 AR-HUD 方案供应商。华阳多媒体是国内首家实现基于 DLP 技术的 AR-HUD 量产供应商。


(三)汽车行业企业在 HUD 领域专利排名

在 汽车行业HUD 领域专利排名的 Top10 中,日本精机以超过 1000 件相关专利占比约 18%、日本电装占比约 17%、松下、大陆集团等国际企业分列第三第四,华阳多媒体位列第五,拥有知识产权和专利 300 余项,是国家标准《乘用车抬头显示系统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起草组成员之一。法雷奥、富士胶片、未来黑科技、泽景电子、丰田汽车也有一定专利数量积累。



|~ 技 术 创 新 ~|


(一)LCOS 投影方案与 LBS 技术

华为在问界 M7/M9 车型中应用 LCOS 方案,使该方案的 AR - HUD 产品出货量迅速增长。多家企业如水晶光电、华阳集团等已展示 LCOS 样机,推动了技术发展。同时,LBS 激光投影技术,以其高效率、高对比度和灵活的投影能力,也崭露头角。


(二)TFT LCD 成本下降与 Mini LED 背光应用

TFT - LCD 方案以超过 60% 的市场份额成为主导。随着显示效果需求的提升,Mini LED 背光开始受到关注,华引芯独家自研车规级 ACSP 白光 Mini LED 器件,通过 180 + LED,可产生 10W nits 的亮度,已进入国内外多家显示面板巨头供应商列表且实现批量交付;


(三)注塑方案与自由曲面镜发展

随着 AR - HUD 的发展,自由曲面镜成为关键组件。注塑方案因其成本优势在大批量生产中仍占主流。康宁的玻璃自由曲面在现代艾尼氪 5 上已得到应用。


(四)无楔形膜方案与消光漆应用

楔形膜挡风玻璃可以解决HUD 在投射影像时易产生的重影问题,部分厂商开始尝试无楔形膜方案,通过光学设计解决重影问题,降低成本。同时,为减少 HUD 腔体内部杂散光,现有产品主要采用植绒布吸光,但部分企业已开始尝试使用消光涂层,如深圳稀导技术有限公司的稀光墨。消光涂层相比植绒布有更好的吸光效果,且不易失效,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五)AR 实景导航效果优化与全景 PHUD 投影布局

AR - HUD 的实景导航还需进一步优化,特别是 ADAS 信号收集与显示之间的延迟问题。各大厂商正通过算法优化和防抖技术,提升导航的准确性和用户体验。宝马在去年 CES 展会上提出 “BMW Panoramic Vision” 的概念,开启了全景 HUD(P - HUD)的发展方向。多家企业已开始研发 P - HUD 产品,未来有望在新车型上实现量产。


(六)HUD 用于电影投影

电影投影功能突破了HUD的局限,为车内娱乐带来了新的体验,刺激消费者购车。问界 M9搭载华为自研的 AR-HUD,其具有巨幕投影功能,可在 8.5 米远处呈现 75 英寸影院级巨幕观影画幅。


图片


|~ 聆 英 观 点 ~|


(一)HUD市场有巨大的市场增长潜力,仍有2~3年的机会窗口适合技术型企业进入这一领域。技术创新方向包括提升 HUD 的分辨率、亮度、对比度、更大的可视角等参数,保障更宽的视野和震撼的视觉体验,增强交互体验。特别是驾驶者借助 HUD 观看电影,可以弥补数字屏幕不够大的不足。其次是通过供应链和技术优化,降低HUD的制造成本,例如,采用镀膜工艺替代镜片贴膜、技术环节的国产替代等,能有效节省成本。


(二)新进入者的市场定位策略,首选中低端车型市场,选择 TFT - LCD 技术路线,通过优化产品设计和降低生产成本,在最大规模的市场获取客户。在这个环节比拼的是产品制造一致性和生产运营效率,小企业也能够获得一定市场份额。

在积累一定客户和研发运营经验后,需要调动大量的投资,或者与规模较大的零部件企业联合,集中选择DLP、LCOS、LBS 其中一个技术方向投入研发。尽快取得车规级认证,抢跑新增技术市场的销量,TFT-LCD空出的市场份额抢入手中。同时与一到两家头部整车客户签订战略绑定协议。


(三)如果在高端技术路线研发受挫,则建议改变策略,采用业务多元化,直接向新的技术应用场景,或其他产品线布局。TFT-LCD预计在2030年左右会达到市场拐点,届时无人驾驶将会使HUD替代仪表的功能使用受到冲击,而HUD仍有价值是因为电影投射等更多新颖的场景出现。


(四)仍会面临消费者需求和使用的不确定性风险。由于无人驾驶情况下,HUD会显得鸡肋,特斯拉坚持不配置HUD,而当其无人驾驶大面积应用,会对HUD现有市场产生剧烈冲击。目前在国内无人驾驶许可很难通过,因此HUD仍有相当长的自由发展期。其次,由于电子元器件通常有的使用寿命问题,HUD更换成本昂贵,并非消费者的首选,后续售后成本也较高。


(五)价格战导致市场混乱和质量问题。技术同质化严重,属于买方市场,整车厂强势对 HUD 厂商提出苛刻的要求,例如降低价格、缩短交货期、提高产品质量等,这可能会压缩 HUD 厂商的利润空间,影响企业的发展。这里企业的融资能力和未来上市计划,需要在早期实时跟进,以保证抵受住下游、上游的两方挤压风险。关键还是胜在管理运营能力。

图片


看其他原创文章,请点下方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