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OP29 大会主旨与核心议程深度剖析
(一)气候融资:资金缺口与努力平衡
COP29 以“携手共创绿色世界”为指引,在气候融资方面积极探索却仍面临挑战。会议聚焦于设定新目标,要求发达国家到 2035 年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 3000 亿美元,此目标旨在助力发展中国家迈向气候适应型未来。然而,这一数额尚未能充分满足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时对资金的殷切期望。发展中国家在转型过程中,无论是建设气候适应型基础设施,还是推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都需要海量资金支持。例如,一些贫困地区在引入新型灌溉系统以应对干旱气候时,因资金短缺而进展缓慢,而发达国家在兑现资金承诺方面的延迟或不足,进一步加剧了全球气候行动在资金分配上的不平衡。
(二)碳市场机制:规则确立与国际合作
大会在《巴黎协定》第 6 条的碳市场机制上取得了显著突破。确定了国家间的碳交易以及联合国监督下的集中碳市场等关键内容,明确了第 6.4 机制下的碳信用标准及其动态更新机制。这一系列规则的确立为全球碳市场的有序运行奠定了基石。签署的世界首个碳信用双边互认协议更是推动了碳信用国际合作迈向新高度。比如,不同国家间可依据此协议,对企业的碳减排成果进行互认,促进了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优化减排策略,激励更多企业积极投身于碳减排项目,因为其减排成果能够在更广泛的国际市场上得到认可与价值体现。
(三)甲烷减排:聚焦有机废物领域
超过 30 个国家签署了关于减少有机废物甲烷排放的宣言,精准针对占全球甲烷排放量 20%的废物部门。在国家自主贡献、监管、数据、资金和伙伴关系等五个优先领域发力,鼓励各国在其国家自主贡献中纳入减少有机废物甲烷排放的部门目标。以某城市的垃圾填埋场为例,以往由于缺乏有效的甲烷收集与处理措施,大量甲烷直接排放到大气中。而在这一倡议推动下,城市开始采用先进的甲烷捕获技术,将捕获的甲烷用于发电或供热,既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又实现了资源的回收利用,同时还能在国家的气候目标汇报中有明确的减排成果体现,促进各国在有机废物处理方面的技术交流与资金合作。
(四)国家自主贡献:强化减排与能源转型
敦促成员国在 2025 年前提交修订后的、更具雄心的国家自主贡献计划,将重点置于全经济范围的减排目标以及从化石燃料向清洁能源的过渡之上,这是实现将全球变暖控制在 1.5℃以内全球目标的关键举措。各国需要全面审视自身的经济结构与能源消费模式,制定详细且可行的减排路径。如传统的煤炭能源消费大国,需要逐步关停低效的燃煤电厂,加大对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电设施的投资与建设力度,同时对工业领域的高耗能企业实施严格的碳排放监管,推动其进行技术升级与节能减排改造,在交通领域鼓励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从多方面推动整个国家经济体系朝着低碳、绿色方向转型。
(五)全球盘点:审视进展与差距
审查《巴黎协定》下首次全球盘点的结果,清晰地明确了在实现集体气候目标方面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差距。通过对全球各国在减排、适应、资金投入等多方面数据的汇总与分析,能够直观地看到哪些地区在可再生能源推广上成效显著,哪些国家在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适应能力建设上仍需加强。例如,某些岛国在海平面上升的适应措施方面虽有努力但资源匮乏,而一些欧洲国家在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方面已经接近或超过预定目标,这种对比有助于各国相互学习借鉴,也为全球气候行动的下一步战略调整提供了依据。
(六)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生态保护与气候缓解
积极支持防止森林砍伐、恢复退化土地以及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倡议,大力推动将碳汇和自然生态系统作为气候缓解措施的一部分加以利用。森林作为巨大的碳库,其保护与恢复意义非凡。例如,在热带雨林地区,通过建立保护区、打击非法采伐等措施,不仅保护了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还使得森林能够持续吸收二氧化碳,稳定全球气候。同时,对退化土地的恢复,如沙漠化地区的植被再造工程,能够增强土地的碳汇能力,改善局部气候条件,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在实现气候目标的同时提升生态系统的整体服务功能。
(七)损失与损害:基金运作与公平分配
在运作损失与损害基金方面艰难前行,深入讨论基金的治理、资金机制以及向受影响社区的公平分配等问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许多脆弱地区遭受了诸如洪水、飓风等极端气候事件的重创。损失与损害基金旨在为这些地区提供必要的援助与补偿,然而在实际运作中,如何确保资金来源的稳定与充足,如何建立合理的治理结构以避免资金浪费与滥用,以及怎样公平地将资金分配到最需要的社区,都是亟待解决的难题。比如,一些贫困的沿海地区在飓风过后,急需资金重建家园与基础设施,但由于基金分配流程繁琐,资金到位延迟,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恢复与重建进程。
(八)私营部门参与:企业担当与转型
见证了企业和金融机构做出更多承诺,涵盖采用绿色技术、从化石燃料领域撤资以及使其运营与气候目标保持一致等多方面。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其在气候行动中的角色日益重要。大型企业通过投资研发绿色技术,如研发高效的太阳能电池板或新型节能材料,不仅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还降低了自身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而金融机构的撤资行动则对传统化石燃料行业形成了强大的资金约束,促使其加速转型或寻求新的低碳发展模式。例如,一些国际银行停止对新建煤电厂的贷款项目,倒逼能源企业转向可再生能源开发或提高现有化石能源项目的碳捕获与封存能力。
(九)能力建设与技术转让:助力发展中国家
注重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和知识共享,以增强其气候适应力和采取适应措施的能力。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在应对气候变化时往往面临更多困难。通过技术转让,如将先进的气象预警技术、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等引入发展中国家,能够有效提升其应对极端天气和农业干旱等问题的能力。同时,知识共享平台的建立,让发展中国家的科研人员与政策制定者能够学习到国际先进的气候管理经验与政策制定模式,从而更好地结合本国国情制定适宜的气候战略,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气候行动能力上的差距。
(十)包容与公平:多元群体参与气候决策
强调土著社区、青年和妇女参与气候决策过程,通过了巴库工作计划,并延长了地方社区和土著人民平台下促进工作组的任务期限,还决定将利马性别工作计划再延长 10 年,重申气候行动中的性别平等,并计划在 COP30 上通过一项新的性别行动计划。土著社区拥有丰富的传统生态知识,他们对本地生态系统的理解能够为气候适应策略提供独特的思路。青年群体则充满创新活力,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发起的气候行动倡议能够迅速吸引全球关注,推动公众意识的提升。而女性在农业生产与家庭资源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女性更多地参与到农业气候决策中时,能够推动农业实践朝着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如选择更环保的种植方式或推广家庭节能措施等。
二、COP29 对推动食物系统向可持续转型的多维度意义
(一)提高重视与协作:整合资源共推转型
COP29 延续了 COP28 对粮食问题的关注,举办“粮食、农业和水”主题日等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国际社会对食物系统与气候变化关系的重视程度。这为农业粮食体系相关各方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协作平台,无论是农业生产者、食品加工企业,还是科研机构与环保组织,都能在此平台上汇聚交流。例如,农业生产者可与科研机构合作,引进适应气候变化的新品种农作物种植技术;食品加工企业能与环保组织携手,探索食品包装的绿色创新方案。各方资源得以整合,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推动食物系统的可持续转型。
(二)引导资金投入:多环节助力食物系统升级
大会的气候融资协议等成果,为食物系统的可持续转型带来了资金曙光。这些资金可精准投入到农业领域的减排技术研发,如研发低排放的农业机械或新型生物肥料;支持生态农业实践,促进有机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助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灌溉与仓储条件,减少产后损失。在食品加工、流通和消费领域,资金可用于创新与改进,如研发高效的食品保鲜技术以减少食物浪费,优化冷链物流体系提高食物运输效率,开展消费者教育活动引导合理消费,从而全面优化食物系统的整体效率,降低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三)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科技赋能食物系统变革
COP29 关注的技术创新与转让议程,为食物系统引入了先进的低碳、环保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借助卫星遥感、物联网、大数据等手段,实时监测土壤肥力、作物生长状况与气象变化,精准调控农业生产要素,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减少资源浪费和温室气体排放。食品加工领域的节能技术,如新型高效的食品干燥与杀菌技术,降低了能源消耗;绿色包装技术,如可降解包装材料的应用,减少了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此外,还促进了植物性食品等替代蛋白质的研发和推广,利用细胞培养技术或植物蛋白提取技术,开发出更多美味且营养的植物性食品,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可持续的食品选择,逐步改变消费者的饮食结构,从消费端推动食物系统的可持续转型。
(四)促进政策支持与引导:政策护航食物系统转型
大会的各项共识和协议,有力地促使各国政府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出台鼓励生态农业发展的补贴政策,对采用有机种植、生态养殖的农户给予资金补贴或税收减免,提高农民从事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对可持续食品生产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如对生产低排放、高营养食品的企业降低企业所得税,促进企业扩大绿色生产规模;制定引导消费者选择可持续食品的消费政策,如对绿色食品给予价格补贴或消费积分奖励,通过政策杠杆从生产、消费两端为食物系统的转型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引导整个食物产业链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
(五)增强公众意识与参与:公众行动推动食物变革
COP29 期间的各类活动和讨论,有效提高了公众对食物系统可持续性的认知。消费者开始更加关注食品的来源和生产方式,这种意识的转变引导其消费行为向更可持续的方向转变。更多人选择减少肉类消费,以降低畜牧业带来的碳排放;倾向于选择本地和季节性食品,减少长途运输带来的能源消耗与温室气体排放;自觉避免食物浪费,珍惜每一份食物资源。公众的广泛参与和消费选择的改变,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海,从需求侧有力地推动了食物系统的可持续转型。
三、COP29 论坛边会:多元视角与创新实践补充
(一)“能源转型:问题与可能性”边会
在此次边会上,阿塞拜疆政府展现出坚定的能源转型决心,承诺到 2030 年将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提高至 30%,同时中阿双方计划在新能源发电、储能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加强合作,这一跨国合作将促进双方在能源技术交流、资源共享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万科集团及深石集团创始人王石指出全球能源转型需借助自愿减排、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以深圳大梅沙生物圈三号碳中和社区为例,通过建筑节能改造、能源智能管理等措施,设定未来五年实现社区减碳 40%的宏伟目标,为全球社区能源管理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呼吁中国企业家积极参与能源转型,中国 2023 年在能源转型领域高达 6760 亿美元的投资,不仅推动了国内清洁能源的快速发展,还为南方国家的低碳发展提供了资金与技术支持,在全球能源转型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与辐射作用。
(二)“可持续社区与技术应用”边会
涂鸦智能提出的“Smart Decarb 智能减碳”倡议引人注目。其家庭能源管理系统融合 AI 等前沿技术,在新加坡的应用成果显著,帮助家庭用户平均节能率达 25%,部分家庭节能效果更佳,一个月内节省用电量高达 54%。这一系统不仅提升了家庭能源利用效率,还通过与欧洲、中东等地的地产和商业项目合作,将智能照明、智能家居和能源管理技术引入社区建设,全面降低社区能耗,为构建可持续社区提供了智能化、高效化的技术解决方案,展示了科技在社区层面推动气候行动的巨大潜力。
(三)“与世界对话,共建零碳未来生态”主题边会
那竞丹提出人工智能技术可为实现可持续社区目标贡献卓越力量。通过智能学习算法等先进技术手段,可优化能源管理系统,实现能源的可视化、可控性和可持续性,赋予节能减碳的可持续商业内核,并达成能源供应侧和需求侧的互动与协作。这一理念为未来社区能源管理模式创新提供了新思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打破传统能源供需的单向模式,构建起双向互动、智能高效的能源生态系统,加速零碳未来社区的建设进程。
(四)COP29 中国角主题边会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首席执行官特里西娅·克罗斯代尔强调女性在农业生产中的关键作用,当女性参与决策时,农业实践往往更具可持续性。同时指出现行食物系统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呼吁将女性力量和食物系统融入国家自主贡献减排目标,这一呼吁有助于在全球气候行动中充分发挥女性群体的独特优势,推动食物系统从生产源头实现绿色转型。赛力斯集团副总裁康波分享了赛力斯“光伏 + 造车”零碳造车新示范,通过建设屋顶光伏电站,预计总装机容量达 200MW,年发电量可达 1.7 亿千瓦时,每年减少约 14 万吨二氧化碳排放,为汽车行业的绿色制造与能源自给自足提供了创新范例,展示了企业在实现自身生产零碳化过程中的积极探索与实践成果。
(五)其他边会
转转集团在边会中强调循环经济的重要性,指出每交易一部二手手机可减少 25 千克碳排放,普及用户教育能让循环经济在绿色转型中发挥更大作用。这一观点揭示了消费电子产品领域循环经济的减排潜力,通过鼓励二手产品交易与用户环保意识教育,可有效减少电子废弃物的产生与处理过程中的碳排放,为其他行业探索循环经济模式提供了有益借鉴。此外,21 世纪经济报道关注到媒体在气候行动中的责任,通过气候灾难报道呼吁大众关注气候变化,并发起“ESG 品牌宣传综合解决方案”,助力企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力量,能够通过广泛的宣传报道提升公众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度,同时为企业提供绿色转型的宣传平台与策略指导,在气候行动的社会动员与企业引导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
四、COP29 与 2024 良食大会“未来食物引领未来城市”主题的关联与展望
COP29 在众多议程与成果中为食物系统的可持续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这与 2024 良食大会“未来食物引领未来城市”的主题紧密相连。COP29 所推动的农业减排技术研发、生态农业实践推广等成果,将为未来城市提供更绿色、更可持续的食物来源。例如,城市周边的农业区域可采用生态农业模式生产新鲜、健康且低碳的农产品,满足城市居民的饮食需求,减少食物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同时,在 COP29 倡导下的植物性食品研发与推广,也契合良食大会对未来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性的探索。在未来城市中,植物性食品有望成为居民饮食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降低城市整体的食物碳足迹。
再者,COP29 强调的公众意识提升与良食大会的目标相得益彰。随着公众对气候变化与食物系统关系认知的加深,他们在未来城市的生活中将更倾向于选择符合可持续标准的食物,积极参与食物节约行动,这将促使城市食物消费模式朝着更健康、更环保的方向转变。而企业在 COP29 推动下的绿色转型,如食品加工企业采用节能技术、绿色包装等,也将为未来城市打造绿色食品产业链提供支撑,从生产、加工、流通到消费的各个环节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未来食物引领未来城市”的美好愿景,构建起食物系统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和谐共生的可持续生态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