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于@选哥溪流钓,惠农网,三知健康。
云南男子钓到“猪麻锯”
11月26日,IP地址为云南文山的博主@选哥溪流钓发布了一则视频,配文是:“其实这种一般我们是不吃的。不知道好不好吃,每次钓上来都放掉。”
视频中博主捏着一条身体修长的鱼类。这条鱼靠近背部的身体是黑色的,越往下颜色越淡,体侧还有不少明显的垂直褐斑;背鳍和臀鳍都与尾鳍相连,看起来像一把小蒲扇;背上还有很多小刺,就像锯子一样。
这鱼的身份很快就被网友们认出来了,评论区说的“刀鳅”“钢鳅”“猪麻锯”都是说的刺鳅科刺鳅属鱼类刺鳅(Mastacembelus aculeatus)。
评论区网友的反应出奇的一致,所有人都明里暗里地认为博主非常不识货。有一位网友说:“刀鳅。我们这里已经绝种了快。500一斤。”前面说得挺正常的,到“500一斤”这里我才意识到他是在玩梗,故意省略了单位,500克可不就是一斤吗?
不过其他网友也说到了这鱼在他们家乡的价格,虽然说法不一样,价格从100-180一斤不等,但无疑都是要上百元一斤!确实是非常贵的鱼类了。
很多网友都表示这鱼非常的好吃,甚至有人说这鱼据说比鳗鱼还好吃。
刺鳅
刺鳅是淡水鱼,其身子细长,头部微微侧扁,尾巴则渐渐变得扁平。它的头部尖尖的,吻部也挺长,往前突出像个小尖嘴。刺鳅的眼睛长在脑袋侧面靠上的位置,上面蒙着一层薄皮,眼睛下面还藏着根倒着长的小刺。它的嘴巴在下面,形状接近三角形,嘴角能伸到眼睛前面,有时甚至超过。刺鳅的上下牙床都布满了像绒毛一样的细齿,排列得像一条条带子。
刺鳅的胸鳍小小的,圆圆的,没有腹鳍,背鳍和臀鳍一直连到尾巴上。特别的是,背鳍前面有一排硬硬的小刺,都是分开的。刺鳅的鳞片很小,侧线不怎么明显,背上是黄褐色的,肚子上是淡黄色,背上和肚子上还有像网眼一样的花纹。它的身体两侧布满了好多条竖着的褐色条纹。
刺鳅主要住在小河里的沙滩、砾石堆或者砂石多的地方,它是杂食鱼,主要吃动物性食物,比如小长臂虾、日本沼虾、水里的昆虫幼虫这些,也会吃点附着的藻类和其他鱼的鱼卵。刺鳅喜欢聚在一起,经常能在大石头下面看到一群刺鳅挤在一起。
刺鳅分布于南方各个水系,还有长江流域往南的地方,尽管它们还没有稀少到成为保护动物,但现在确实不怎么看得到野生的个体。
刺鳅的民间俗称相当之多,包括钢鳅、刀鳅、石锥、倒鳅、刀割、秤钩子、纳锥、粗麻割、镰刀鱼、沙鳅子、蛇鱼、猪麻锯等等。这些多的外号说明了曾经它们肯定是经常被人类接触的。
确实,在过去的乡村小溪小河中,这种刺鳅非常常见,当时它们并不那么受欢迎。因为能吃的河鲜太多了!而且刺鳅长得怪模怪样的,经常被误看成是水蛇,吓人一跳;它们背部的刺扎伤手也很恼人,因此它们甚至不如各种小杂鱼受欢迎,当时抓到刺鳅都是“喂鸭子”的命,不算啥好东西。
但跟大部分被人怀念的动物一样,因为人类活动导致的各种因素,使得刺鳅能够自然生长水域锐减,这导致了原本在乡野河流常见的刺鳅,成为了少见的河鲜。原本在民间避讳吃的刺鳅,如今变得“物以稀为贵”了,身价飙升,成了价格不低的河鲜贵族。
根据惠农网的数据显示,刺鳅的市场价格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波动。例如,养殖成本上升、市场需求增加、政策调控等都可能导致价格上涨。常规体型的人工养殖的刺鳅成鱼的价格通常在每斤50元至80元不等,较大的个体可以卖到接近上百元;而野生的个体,就算体型不大,也都能卖到上百元一斤的高价。
为何受欢迎?
刺鳅确实很好吃,以其细腻的肉质赢得了众多食客的喜爱。它的口感紧实而不失弹性,有点类似比较鳗鱼,而且它们的肉有海鲜的鲜甜,无论是清蒸、红烧还是炖汤,刺鳅都能展现出其独特的鲜美口感。
刺鳅不仅美味,还极具营养价值。其肉质富含高质量蛋白质,同时脂肪含量较低,氨基酸种类全面且均衡。特别是必需氨基酸、提升鲜味的氨基酸,以及多不饱和脂肪酸,如EPA和DHA的含量都相当可观。此外,刺鳅中还含有丰富的矿物元素,这些都是对人体健康极为有益的营养成分。
在中医的理念里,刺鳅被视为能够滋养肾脏、增强阳气以及促进血液循环的佳品。合理食用刺鳅,可以帮助人们强健体魄,提升身体的抵抗力,从而对维护身体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
不少养殖户都开展了刺鳅的人工养殖,尝试养殖新的品种是需要花费额外的成本的,尤其是刺鳅很挑食,不好养,目前也没琢磨出一套程序化的饲养流程。但养殖户们却愿意为了刺鳅掏腰包,这也说明了刺鳅的受欢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