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面对面|渭南非遗展示传习馆:探索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的更多路径

  华商网讯(记者/姬文艳 图片/王警)渭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从创世传说到正史记载,许多精彩的中国故事都在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传遍神州大地。深厚的文化资源也孕育了当地璀璨多样的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目前,渭南市国家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数量均位居全省前列。

图片

  11月26日,“文艺面对面”中省媒体走进陕西文艺界采访团参观渭南非遗展示传习馆

  非遗展示传习馆:在行走间感受非遗文化之美

  据了解,目前渭南共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7项,省级123项,市级314项;共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7人,省级126人,市级691人。近年来,渭南市非遗保护中心进一步加大非遗传承保护的力度,致力于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扩大渭南非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2010年,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原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成立,将几百种非遗项目汇聚进行集中展示。

  “我们渭南非遗展示传习馆场地面积3200多平方米,分为民间文学展区,传统戏剧展区,传统音乐舞蹈展区,传统美术展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曲艺展区,传统技艺与民俗展区和关中四合院传习拓展区等七大功能展区。我们在里边展示了二百多项非遗项目,建这个场馆就是要把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非遗项目展示出来,并发挥他们的传承作用。”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田建介绍。

图片

渭北面花

  非遗展示在传习馆内,非遗相关的资料、服饰、剧本、曲谱、乐器光盘、模型等,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传递着文化的力量。工作人员介绍,展馆不仅拥有丰富的展品,也在传承方式上不断创新,通过策划组织各类非遗体验活动、系列文化沙龙等,邀请群众走进传习馆,亲身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为公众提供了更多了解、学习非遗文化的机会。同时,传习馆还积极探索非遗与教育、旅游等产业的融合,特别推出错时延时服务,延长开放时间,满足更多游客的参观需求。

图片

采访团观看黄河老腔表演

  渭南市非遗展示传习馆正以实际行动,守护文化瑰宝,传承悠悠文脉,以更开放的姿态、更丰富的形式、更深入的探索,打造一个集文化、旅游、教育于一体的新型文化旅游目的地。“我们每年接待参观的群众4万多人,研学的大学生团队也有200多个,我们近几年不断的打造非遗传习馆传承功能,传习馆现在已经成为我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的窗口和阵地。”田建告诉记者。

  多样惠民展演活动:助力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

  “我们每年有公益教学,今年传习馆的几十个学员里,最小的不到五岁,最大的六十多岁。”渭南市秦腔剧团艺术总监张佐群介绍,除了每年在传习馆开展公益教学外,有七十载发展历史的渭南市秦腔剧团早在2007年就探索出了“政府支持、企业联姻、院团服务、百姓受惠”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一元剧场”,不管是在剧场演还是下农村演,票价都是一元钱。“刚开始演员们还不太能接受,后来试了一段时间,发现这个办法不仅很好解决了群众看戏难、看戏贵的问题,也改变演员无戏演、剧团没活力的现实问题,大家都很欢迎了。”

图片

渭南市秦腔剧团演员正在排练

  当非遗文化与惠民演出碰撞,越来越多的群众走进剧场,让文艺工作者们发现了更多故事与感动,有了更饱满的创作激情。“一元剧场”演出期间,多次出现一票难求的场景,剧团工作人员发现有位年轻人多次推着行动不便的母亲排队买戏票,“这年轻人工作也比较忙,但因为他母亲爱看戏就每次来排队,我们了解情况后很感动,孝就正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所宣扬的精神啊,后来就让他们开演了直接来。”张佐群告诉记者,有了群众的支持就有了新动力,后续剧团又创作了以移民搬迁为主题的秦腔现代戏《家园》和讲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故事的《根据地》等创新作品。其中,《根据地》2023年荣获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华大奖”,2024年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优秀剧目奖”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奖项。

图片

  多样化、惠民化、创新化的非遗文化发展探索之路,激活文化传播与演绎市场,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非遗传承带来更多机会。华山戏法省级传承人雷鸣告诉记者,除固定演出剧场外,团队还有进校园和各地巡演活动,“华山戏法跟常规魔术不太一样,用的道具是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不用特制道具不用高科技设备加持,就靠一番手艺吸引观众。我最近新收的徒弟,就是在学校看了惠民演出以后被吸引,专门来找我学习传承的,所以非遗文化有更多的展示,对传承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