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爱人4》开播以来,每周四的热搜榜上有一大半都是关于这档综艺的内容,被网友笑称开启了新的“疯狂星期四”。这档聚焦于三对夫妻的离婚节目引发了大量讨论,出乎许多人意料的是,素人麦琳在节目中横空出世,热度远远超过明星夫妇杨子黄圣依和拥有千万粉丝的网红留几手(刘爽),成为了近期社交媒体上的“顶流”。
麦琳在节目中的所作所为、丈夫李行亮口中两人在生活中的种种矛盾,激起了屏幕前网友的愤怒,猛烈的攻击射向了这位在此之前没有过真人秀录制经验、在镜头前频繁情绪崩溃的家庭主妇。“麦学”成为一门新的互联网显学,观众们一边感觉窒息、被情绪勒索,但一边又无法停止关于麦琳的讨论。
一个重要但经常被忽略的事实是:讨论、指责、批判麦琳的行为言论,和讨论、指责、批判麦琳,是两回事。
真人秀是一宗情绪生意,节目组不论是用环节设置还是后期剪辑,利用戏剧张力来聚焦注意力、引发观众情绪,以此来催生流量,从而获利。真正重要的问题是,引发的情绪会导向什么地方。兰德尔·柯林斯在《暴力:一种微观社会学理论》书里提到:没有暴力的个体,只有暴力的情境。在综艺的链路里,节目组并非出于本意引起对麦琳的网暴,但事实层面上提供了一个暴力的情境。无数以流量为生的切片短视频、热搜、二创,都在强化集体的情绪,加强这个情境。
在这场指向麦琳的网络狂欢里,有人用麦琳现象来反思自己的亲密关系,有人用吐槽麦琳来跟朋友达成午后小同盟,有人因这样的攻击感到恐惧,“害怕自己也成为麦琳”“在麦琳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还有人用“吃绝户”“PUA”“NPD”这样的词语定义麦琳,逐帧审判她在镜头前的表现,跑到她的社交网络下留言大骂,在弹幕里刷满对麦琳的攻击。
作家、心理咨询师张春注意到了这种网暴现象,她在微博中写道:“我愿意相信,言辞激烈的网友大都主观上没有想要对方‘死’的期望,而是不愿也不能去分辨自己正在做什么。”张春观察到,这样的网暴不仅会对受害者造成痛苦,也会让许多围观讨论的普通人感到不安、害怕,丧失在公共场域里表达的勇气与愿望。
围绕麦琳与她遭遇的网暴,我联系到了张春。在这次对谈中,我们希望可以抛开麦琳在节目中具体做了什么,来探讨这场网络暴力是如何形成的。在张春看来,网暴为什么选中麦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类似的暴力为什么会一次又一次地在社交媒体上发生。
“为什么是麦琳被网暴”,重要吗?
网友举报麦琳的小红书账号
社交媒体上网暴麦琳的言论
杨子在节目中的言论
麦琳因画像太丑而情绪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