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三亚12月1日电 题:阿迪力:走过高空,走过历史
新华社记者马锴、杨博毅
悬在高空的绳索,是阿迪力·吾休尔走了一辈子的路。
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下简称“运动会”)上,“高空王子”阿迪力现身表演项目,在离地21米的绳索上奔跑、跳跃、甚至舞蹈,向人们展示着达瓦孜技艺。
“‘王子’已经老了。”阿迪力笑着说,年过5旬的他近两年已很少献艺,但来到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就像回到了家里,我是在给家人演出”。
阿迪力和他的父亲,见证了全部12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历程,父亲参加了第一届,阿迪力则连续参加了后面的11届。
达瓦孜意为“高空走绳”,是一项在新疆流传已久的民间技艺。自1953年在天津举行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即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起,“达瓦孜”就被列入表演项目,当时的展演艺人正是阿迪力的父亲吾休尔·木沙。
和一般的走钢丝表演不同,达瓦孜艺人走绳时没有保护措施。因风险太高,父亲不让阿迪力学艺。直到父亲离世,为了将这门绝技传承下去,他毅然拿起平衡杆、踏上绳索。
1982年,11岁的阿迪力第一次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第二届运动会)。除了“自己紧张得直发抖”,阿迪力印象最深的是为数不多的其他展演项目,如傣族的孔雀拳、彝族的阿细跳月等。
“那时候,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很少,如果没有这样的运动会,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人很难有机会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文化。”阿迪力说,他和达瓦孜也正是从那时出发,走进越来越多人的视野。
长江三峡、南岳衡山、广州“小蛮腰”……数十年里,他5次打破和刷新高空走钢丝吉尼斯纪录,一次次向世界展现着中华文化的魅力和中国人的风采。
阿迪力说:“只要雄鹰能飞过去的地方,我就能走过去。”
得益于政府保护和社会关注,达瓦孜在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现了从民间技艺到国家级非遗的跨越。这也为阿迪力指引了新的前行方向——培养更多年轻人加入传承、保护、发展传统技艺的队伍中。
2013年,阿迪力在家乡喀什地区英吉沙县创办达瓦孜艺术传承中心,为孩子们提供安全的训练场地和专业的技术指导。当地政府和山东省对口援疆指挥部也拨出资金,用于支持学校建设以及教学和孩子的日常开销。
如今,这所学校的第一批学员已经出师,跟着阿迪力的脚步走过不少地方。“北京、上海、广东、河南……”18岁的古丽皮娅·吉力力在向记者细数自己去过的地方时,眼睛和嘴角满是遮掩不住的笑意。
演出邀约日益增多、团队成员日益增加,阿迪力要操心的事也越来越多。但不论多忙,他从没有缺席过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走绳的人走得再远,也不会忘了自己出发的地方。”他说。
连续参加11届运动会,阿迪力已从少年走到中年,陪在他身旁的是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新老朋友。
“我们因为体育运动相识,但感情早就进入生活里了。”阿迪力说,“全国各地不管在哪里,都会有朋友来看我,他们到新疆我也会热情招待。”
达瓦孜并非独自前行。从起源东北的珍珠球、到盛行西藏的押加、再到火遍西南的“抢花炮”,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借助运动会的平台走出家乡、走向全国,成为更多人挥洒汗水、交往互动的运动媒介。
本届运动会上,各民族近万名运动员和嘉宾齐聚,18个竞赛项目和竞技类、技巧类、综合类三类表演项目集中呈现,如此盛况令阿迪力颇为感慨。
“每一次这样的交流,都让我们对彼此的了解、感情和认同更深一分,这是我们一起往前走的力量。”阿迪力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