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千年古镇 红色盐井

图片
漳县,是一个因盐而生的地方,素有“先有漳盐,后有漳县”一说。
漳县因漳盐而立,有着陇上名镇之称的盐井古镇,便是漳盐的发迹之地。
在定西这片充满历史底蕴的土地上,漳盐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传奇。
古镇除了因井盐而闻名,座落在这里的中共中央西北局盐井会议纪念馆,真实、生动地再现了“西北局盐井会议”和红军长征在漳县发生的那段壮丽辉煌的历史。盐井镇,深深打上了红色烙印。
本期刊发王宏彦先生作品《千年古镇 红色盐井》,带您领略盐井古镇的独特魅力,敬请关注。
——编 者


图片
位于漳县盐井镇的中共中央西北局盐井会议纪念馆。作者供图

漳县处于定西市西南部,属于西秦岭余脉。

连绵不断的西秦岭造就了漳县境内秀美的山水:贵清山、遮阳山,俊美飘逸,像是两座神山,令人神往;漳河水、龙川河曲折跌宕,如四季变幻的飘带流淌在峡谷平川间,浇灌着庄稼,滋养着期间的草木禽兽。海拔3907米的露骨山不仅是全市最高点,也是渭河流域与洮河流域的分水线。

美丽的自然风景常常造就地杰人灵的地方,盐井镇便是。

盐井镇位于漳河之阴,一河之隔便是漳县城,相距甚近。

西周时,先民掘井熬盐,得名“盐井”,东周时也正是因为盐井的盐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引起了周朝诸侯国秦国的重视,所以,便在这里设置了相当于县级建置的盐川寨,距今也有两千三百年左右的历史了。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既是漳县的雏形,也是盐井古镇历史极其悠久的证明。

大汉王朝为了加强对盐业管理,西汉初年就派皇室成员来管理。西汉昭帝曾于公元前83年主持召开了著名的盐铁会议,御史大夫桑弘羊以甘肃盐铁官营的成效为论据,提出了“盐铁之利,所以佐百姓之争,足军旅之费,务蓄积以备乏绝,所给甚众,有益于国……”的理论,被桓宽整理为对话体的《盐铁论》,逐步将盐业提高到国家战略的地位,加以管控。汉章帝元年(公元78年),设置障县,障者,西部屏障之谓也,后改为漳县,沿用至今。

图片
盐川古镇碑

走进古镇,首先看见的是穿镇而过的朱家河。朱家河发源于山谷深处的碧峰山一带,那里植被葳蕤,林木茂盛,故而河水甘冽清澈,养育了一个镇子神奇的历史。

镇上老旧的百货商店还在,时过境迁,似乎还在诉说着以前的辉煌。我踱步进去,像是一下回到了六七十年代,感觉遥远而模糊。细看,摆放的货品和现在一样,丰富多彩。一块一块拼接成的木板店面,古朴陈旧,细嗅之余,都是旧时的味道。青瓦的屋顶被百年青苔覆盖,唯有一种叫“吊挂草”的植物开着黄色的花,岁岁年年。

古镇人念旧,这是存留在骨子里的情感。你看小南街山上的魁星阁,历经千年,虽然四周被风雨冲刷得只剩下一个炮楼似的小小阁楼,但依旧巍然而立,像一座漂浮于天际的灯塔,照耀着古镇的父老乡亲们。他们相信,只要魁星阁在,古镇的文脉就永存,人才就会源源不断涌现。

古镇的骄傲还有隍庙。每年农历五月十八开始的庙会,更是热闹非凡。你或许参加过许多次城里的隍庙会,但绝对没有参加过镇子上的隍庙会。

庙会前一天,我走进热闹的隍庙,问一位认识的人在忙啥,他说着指给我看满笸箩灌好的蜡烛、分好的香。他说明天四邻八乡的亲朋好友都来进香,得准备点,都忙活一个礼拜了。另外,有几个妇女在认真地打扫案桌,虽然庙内已经窗明几净了。

庙会开始后,戏场上人山人海,锣鼓声、演唱声、喧哗声汇聚一起,声声入耳。有人看戏,有人看人,台上台下,演绎着“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的亘古哲理。

庙会期间,古镇逼仄的马路两边小摊小贩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小商品,应有尽有,就连过时了的针头线脑都能找见。有些乡亲们支起小锅小灶,做起了小吃,荞面凉粉、手工饸络面、油煎洋芋、粉鱼粉汤,叫卖声说话声,混杂在烟火味中别样暖和,让人觉得这股乡村的烟火气尤为提神,且能安放灵魂。

唱戏的时候,也是吃“把把肉”的时候。宰几头大肥猪,把所有的肉全都煮熟了,切成小肉丁,和在一起,用双手将各种佐料反复搅拌,然后分成一把一把,摆满案板,摆满廊檐台,甚至摆满了半个院,然后给大家分放。“把把肉”虽然做工粗放,费时费力,数量庞大,但是有一种独特的香味。这香味来自古老文明,来自团结协作,来自分到每家每户也就只有一把肉的稀罕。“把把肉”就是一种有福同享的协作记忆,一种农业文明的乡愁记忆。

古镇现在保存着三口古井。据说“盐昌寺”院子里一口,小井沟一口,镇子街道上一口,街道上的这一口政府花心思做了保护措施,井口上修了辘轳和井床,四面围以木栏杆,上设亭子,供人参观。每天来参观者络绎不绝,都来看盐井,了解井盐的发展历史。

图片

制作砖盐

1949年前,古镇住户基本上都是古法熬盐的。所谓熬,就是把从井里打出来的卤水倒进锅里,拿柴火烧,一直烧到水分蒸干,锅里剩下的就是盐。据资料显示,明清时期,镇子上有65口熬盐的盐锅。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为323户熬盐户。如今,熬盐过程进行多次改造后,现在用真空烧制,不再用柴火熬制了。既提高了产量,改善了质量,也保护了环境,真正实现了多赢的发展目标。

从古到今,漳盐或通过茶盐古道或通过公路铁路,走州过府,给大半个西北民众提供了人体必不可少的食盐供应。

要想全面了解盐业发展,还是走进“盐昌寺”吧,那里有对井盐的开凿、制作工具、盐业发展的介绍和制作各种盐的详细说明。  

盐昌寺也叫盐神庙,屡建屡毁,清雍正四年(1726年)和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前后两次扩建后,规模宏大,庙宇辉煌,达到鼎盛时期。庙内供奉着“盐圣母”的神像,传说中盐婆婆和盐爷爷的爱情故事为此增添了神秘色彩。庙内有一副楹联:“天上牛郎织女七夕银河相遇,人间辖盐夫妇四月漳邑重逢”,反映了百姓对盐神的敬仰。

图片

座落在漳县盐井镇的盐神庙,又叫盐昌寺。作者供图

历史上的盐昌寺雄冠十三州县,福佑八方生灵。每年春秋两次祭祀,尤其农历十月十五“盐神爷”生日,盐井逢会,唱戏三天,四面八方的百姓涌来,焚香点蜡,跪拜祭祀,祈祷盐神保佑,热闹非凡。

古镇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也是一个红色古镇。

1935年9月下旬,红军陕甘支队从岷县进入漳县境内。9月25日,陕甘支队突破国民党王钧部渭河防线,直抵通渭榜罗镇。

1936年8月19日,由军长程世才、政委李先念率领的红四方面军第30军长征抵达漳县,击溃国民党毛炳文部,攻克县城,占领漳县全境,红四方面军前敌指挥部进驻盐井镇。

1936年9月23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在漳县盐井镇召开了紧急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朱德、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等。29日,红四方面军总部重新下达了北进的命令。半个月后,红军三大主力部队终于在会宁、静宁地区大会师,宣告历时整整两年的长征胜利结束。

红军在盐井休整了40多天,于1936年9月30日继续北上,期间有300多名漳县青年踊跃参加了红军,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新时期,为了让人们记住那段血风腥雨的艰难岁月,让后代铭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记住老一代革命者和先烈艰苦卓绝的牺牲精神,漳县人民政府于2005年4月在当年红军前敌指挥部所在地专门修建了“红军长征盐井会议纪念馆”,后于2012年12月成立为“中共中央西北局盐井会议纪念馆”,馆里丰富的馆藏,全面、系统地反映了红军长征在漳县的光辉历程。如今,该纪念馆已经成了漳县旅游不可或缺的红色景点,是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甘肃省科普教育基地、定西市国防教育基地。

盐井,深深打上了红色烙印。

得益于“红色古镇”,这里每天有很多人来参观缅怀,尤其是一些重要节假日,学校组织的少先队员或者机关干部都排着整齐的队伍前来瞻仰聆听,接受红色教育。

图片

新修建的漳县盐川学校,该学校已于2023年实现招生。

今天,行走在盐井街头,依然能从老人那里听到当年的红色传奇。纪念馆后面有条街道,专门开辟为红色长廊,长廊上有很多栩栩如生的雕塑,在晨晖中熠熠闪光,照亮整个武阳山川。

盐井的故事总是那么温情绵长、深沉厚重......
作者 王宏彦
(本文图片部分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