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我国种业发展的版图上,元谋县正以其独特的“南繁”之路闪耀光芒。从曾经的“难繁”困境到如今的“南繁”盛景,元谋县的转变,宛如一部充满希望与奋斗的壮丽史诗,值得我们深入探寻。即日起,推出全媒体记者采写的元谋县从“难繁”到“南繁”的种业发展之路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南繁”,是一个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找不到的词汇,然而在地处西南边陲、金沙江畔的云南省楚雄州元谋县,却有一个村用“南繁”来命名。
元谋县元马镇星火社区南繁村
在育种学上,南繁是指将水稻、玉米、棉花等夏季作物的育种材料,在当地秋季收获后,冬季拿到我国南方亚热带或热带地区进行繁殖和选育的方法。
这是“南繁”,但“南繁”又不仅如此。
这个以“南繁”命名的小山村,正在以它的故事,诉说着“南繁”的意义。
初冬时节的南繁村,成片的小麦、花椰菜、油菜长势正旺,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的研究员王小兵和南繁村党支部书记、元谋县南繁种子繁育协会会长仲家楷正在育种试验田里一垄一垄翻看小麦长势,仲家楷向王小兵详细介绍着小麦抽穗灌浆的情况。
仲家楷(左)与王小兵就麦穗生长情况进行交流
王小兵是9月下旬给这片试验田完成播种的,播完种后就返回内蒙,直到11月26日才再次到元谋,准备给小麦进行杂交授粉工作。“仲会长把最难做的事都替我们做了。”王小兵用一句话给予了南繁村育种服务最高的评价。“我们和元谋的合作已有30年,最早的时候,我们每年从9月份播种开始到1月份收获都要来元谋,一待就是好几个月,后来我们和基地合作,委托仲书记进行田间管理,我们只用阶段性地过来,仲书记本身就是专家,我们特别省心、放心。”
王小兵口中的基地,就是“中国种子公司元谋基地”,这个基地就建在南繁村,它的前身是元谋县农场。
元谋县种子冬繁始于1973年,由楚雄州种子公司加代繁殖玉米获得成功而始。1977年元谋县农场建立并于1979年命名为“中国种子公司元谋基地”。1981年,中国农科院选中元谋县农场进行冬季育种,南繁初期,培育工作非常“难”“烦”,专家们面临着无处可住、无地可用等多重难题。
1996年,元谋县农场改名南繁村,每到秋末,来自北方的科研单位和育种专家就会奔赴这里开展加代扩繁工作。在农场工作的仲家楷看到了希望,“中国种子公司元谋基地”是元谋县一块响当当的牌子,绝对大有可为。1999年,全国126个科研单位到元谋县进行的麦类冬繁种子面积达7万多亩,此后,南繁村也被誉为“育种天堂”。
元谋县元马镇星火社区南繁村航拍图
为更好地服务南繁、带动村民致富,2004年,仲家楷发起成立元谋县南繁种子繁育协会,采取“土地流转+技术培训”的方式发动群众参与繁育种,积极为南繁单位落实土地、安排人工、进行田间管理,还盖起了一栋专家楼。协会先后与全国98个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完成全国育种项目5600多个,育种范围涵盖粮食、油料、瓜果、花卉、蔬菜5大作物种子体系的50多个品种几千个种子组合。仲家楷也以农民理论家的身份,组建了“农村党员田间技术示范培训学校”,许多村民因此成了育种“土专家”。有了专业的田间管理团队帮助打理,南繁专家省了不少心,南繁不再“又难又烦”。
每天从家里出来,仲家楷都要先去试验田里看看,这是他多年的习惯,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刚刚查看完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的试验田,仲家楷又拉上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研究员梁长新往他们的试验田里赶去。
仲家楷与梁长新在试验田里查看大麦长势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从80年代初就开始到元谋开展南繁工作,通常培育一个品种大约需要10多年,通过在元谋进行加代,能将育种年限缩短到5年甚至更短。说起多年的合作感受,梁长新认为南繁村优质的群众基础让他非常安心,“当地的村民对育种作物有一定的认识,完全可以为科研单位提供‘种管收’一条龙服务,我们可以专心搞科研。”
仲家楷轻轻抚摸着麦穗,如同看自己的孩子一般注视着这片土地,“南繁村从80年代建基地开始从事南繁工作已经44年,一批批的南繁专家过来,在田间地头手把手地给我们村的村民们交技术,把他们培养成技术骨干,这些人也就成长为了南繁村的后备力量,不仅可以提供整地、备耕、播种、收割等田间管理工作,甚至能代替专家进行杂交授粉、杂交鉴定等,这也是我们南繁村最大的一个优势。”
南繁村小麦育种试验田
一代代的南繁人,在这里挥洒汗水、播种希望;一粒粒“金种子”,落在泥土里,拔节生长。南繁村只是元谋县南繁基地的一个缩影,作为“育种天堂”,30个省区117家科研单位和种子生产企业在元谋冬繁种业基地从事冬季种子繁育与杂交后代加代工作,成功培育出了“藏青2000”“藏青3000”“宁春4号”“宁春16号”等优秀品种,这些种子将在更广阔的地方生根发芽,为世间带来勃勃生机。
(记者 李彦锟 张金鑫 夏明政 李永强 通讯员 李江梅 李金霖 摄影报道)
来源丨楚雄州融媒体中心
一审丨黄晓婷
二审丨农耀
三审 | 寸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