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史讲义》,秦晖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24年11月
秦晖教授的这本新书很好读,但读了之后有时不好受,因为你会不由自主地跟着秦晖直面历史,在他另辟的蹊径上独立思考,在你固化的认知上尽力迭代。读这本书时我们随时会遇到以下“不好受”的句子:
——秦始皇所要追求的无非就是把所有的人都变成他的奴才,在这一点上是没有贵贱之分的。秦制使人无尊卑,都隶属于“大盗”,在这一点上讲,是很“平等”的。
——受宠的奴才管理不受宠的奴才,往往要比主人亲自管理奴才更糟糕,对奴才的怜惜和照顾的程度恐怕要更差。
——“布衣卿相”绝不是“代表布衣的卿相”。
……
忽然觉得,读《秦汉史讲义》,同时读一读大卫·格雷伯和大卫·温格罗合著的《人类新史》(九州出版社,2024年9月),收获会更大。秦晖和这两位“大卫”做的是同一件事:用新眼光重述历史,在回望中“破旧立新”。他们在“自由”和“平等”的看法上也有相通之处。
《美术史与书籍史》,范景中荣誉主编,章晖、王剑主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24年9月
我们常用“书籍之美”一语描述种种与书籍文本相融无间、难以分割的美,诸如设计之美、装帧之美、插图之美、纸张之美、字体之美、墨色之美、触觉嗅觉之美、藏书印记之美等等。诸美兼备、赏心悦目的书卷,既是书籍史研究的范本,也是美术史研究的文献,“书籍之为艺术”(范景中语)于是渐渐成为当今跨学科研究的话题。出版物方面,先是有《书籍之为艺术:中国古代书籍中的艺术元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研究中心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23)出版,如今又有《美术史与书籍史》集刊第一辑问世:原来分属两个专业的学术领域,眼看着终于在打通与融合方向上走到了一起。法国十六世纪藏书家格罗烈是第一辑《美术史与书籍史》集刊的主题人物。相关文章有三篇(范景中《格罗烈和他的书籍装帧》、科尼乌《格罗烈在意大利》和贝立文《格罗烈旧藏经眼录》),其总页码约占全书一半以上。以如此大的篇幅细致而深入地聚焦格罗烈及其藏书、研究十六世纪西书装帧风格的形成与演变,这在中国学术界应该是第一次。
《满世界寻找敦煌》,荣新江著,中华书局2024年5月
一百多年前敦煌文献的发现与散佚是个已经讲述了无数次的故事,荣新江在这本书里讲的,却是与众不同的寻找故事。他立志要找到任何一片敦煌或吐鲁番纸片,不管它在哪里。这些寻找的故事有些是完成时,有些是进行时,所以我们读本书实际上是跟着荣新江进入了敦煌学的寻找、发现、拼贴与研究的学术现场。读着书中曲曲折折的故事,我有时不免自问:荣新江满世界寻找敦煌,他寻找的究竟是什么?他是在寻找一个完整的敦煌拼图,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重现整个藏经洞宝藏”。如此,满世界寻找敦煌,为的就是重现一个圆满的敦煌世界。从这个角度讲,《满世界寻找敦煌》既是荣新江作为敦煌研究者的个人学术成长史,也是我们经由他导览而见证的藏经洞宝藏重现史。
《烟水气与帝王州:南京人文史》,薛冰著,九州出版社2024年5月
和传统文化人的搜集乡邦文献、参与地方史志写作不同,也和身居城市却又留恋田园牧歌的当代文化人不同,薛冰属于全心全意生活在城市之中的学者。他重视都市文明的生活体验,始终关注并帮助所居城市的骨骼生长与气氛营造,多年来为保留古迹鼓与呼,为梳理清楚城市文脉而奔走。他已经出版了三十多种写南京的书,《烟水气与帝王州:南京人文史》是最新的一种。读这部上下两卷的当代中国城市人文史领域里的创新之作,我看到了一座与以往印象不同的城市:在古老中国走向城市化与工商化、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路途中,南京,原来是一座先锋城市,是始终和中国现代化的命运息息相关的城市。这本书不仅提供了南京的人文史,也提供了一种我们穿越城市人文史的方法。我想进一步思考的则是:在古老中国走向现代化道路过程中的几个重要关头,南京都曾经站在最前面、最高处。有的时候是主动的,有的时候是被动的。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是南京?
《牛津全球书籍史》,詹姆斯·拉文主编,李家真译,商务印书馆2024年11月
此书由来自哈佛、剑桥、牛津等大学的16位学者联合撰写,以学术新视野和全球新视角将五千年书籍史做了一次精彩的图文呈现。若要保持对书籍的热爱,我们需要刷新“书籍观”。而于当今之世完成这一刷新,非借助全新视野的书籍史不可。这本《牛津全球书籍史》,可谓来得正是时候。书前的《书籍史时间线》尤其让人耳目一新。我已经发现这个“时间线”有许多“缺环”,但这也恰恰说明,我们需要有一个独特的“时间线”来帮助我们梳理自己的“书籍史”。
《竺可桢年谱长编》(第一卷),李玉海、樊洪业、潘涛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24年10月
《竺可桢日记》《竺可桢全集》已先后问世,现在到了出版正式年谱的时候了。率先出版的《竺可桢年谱长编》(第一卷:1890 —1927 ),涵盖竺可桢幼年、求学、执教经历,包括毓菁学堂、东湖法政学堂、澄衷学堂、复旦公学、唐山路矿学堂诸阶段,以及赴美留学时在伊利诺伊大学、哈佛大学就读时期。除集纳原始文献外,《竺可桢年谱长编》还发现并提供了《全集》未能涵盖的文献资料,还选辑竺可桢本人拍摄、收藏的照片,殊为珍贵。近来有学者指出,年谱不是史传著作的附庸,年谱本身就是史学著作,对此我深表同意。
《西书东藏:中国文化名家的外文藏书》,刘铮著,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4 年 8 月
以中国文化名家的外文藏书为专题的研究专著,前所未见。这一点刘铮本人非常有自知之明,他在前言中开头即承认:中国现代数十位著名学者、作家、文化人曾经读过、藏过的一些西文书,陆续成了他的收藏,他又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书:“像这样的一本书,以前中国还未有过。”我所说的“前所未见”远不止于此。就藏书而言,刘铮早就聚焦在了“中国现代文化名家的外文藏书”这一专题。之前真没听说过有谁深耕这一领域。另一个“前所未见”,就是刘铮在新书中谈论的旧书了。虽然他自己也说,他记述的书“或许都是不值一提的、很普通的书,绝无善本”,但正因如此,这些书反而更加难得一见乃至前所未见。刘铮的本事,就是把这些看起来平常的旧书,放回到它们诞生的时代中去,放回到原主人的书架上去,甚至还会放回到原主人夜读的书桌上,让我们看到原主人的“阅读现场”。他把旧时名家的寻常读物,变成了今朝珍稀的阅读史文献。
《思想的邮差》,王强著,商务印书馆2024年9月
王强在商务印书馆新出了三本书,其中《思想的邮差》是随笔文章的最新结集,其中有两篇——《阅读通向自由》与《为形容词申辩》更是首次面世。《阅读通向自由》是一组“关于阅读的若干断想”,各节文字各有接近主题的路数,相互之间又藕断丝连,互相照应,到最后,图穷匕见,全文在一咏三叹的自由波涛中流动着结束:“因为,‘自由只存在于迁流的自由中’。”王强多年来读藏英文经典,笔下出入中西,常常新意迭出。比如他辨析说,英文中一个重要术语liberal education,我们一般翻译为“通识教育”或“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翻译为“人文学科”,但翻译中丢失的信息恰是其中最为关键的意蕴liberal,即“自由的”。“通识”“博雅”都是自由人的自由学问,而书籍与阅读,是通往自由之路。(作者为资深媒体人,“夜书房”公号主理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驻校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