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报融媒体11月30日讯(记者 田得乾 )11月29日,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全省法院普法宣传工作情况,并发布四起人民法院普法宣传典型案例。
案例一
联调共管为抓手 促进物业纠纷源头治理
——城东区人民法院以法治宣传促进物业纠纷源头治理
【案例背景】
物业纠纷是关系居民生活品质、社会安全稳定的“大民生”,物业纠纷一头连着居民的“幸福感”,一头关系着物业服务企业的发展,城东法院通过发布典型案例、法律问题分析、法律条文解说等形式,铺平物业公司与业主沟通的桥梁,全面整合多元解纷优势资源,将司法服务打包送上门。
【经验做法】
“法治宣传+专题培训”,裁判普法两不误。城东法院联合区司法局、区建设局、辖区各街道办(社区)开展了为期两周的进小区“物业纠纷源头治理”普法宣传工作,运用多部门联动机制,向辖区8个小区居民以及物业工作人员宣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物业服务合同的法律规定以及《西宁市物业管理条例》中的相关规定。从物业纠纷的类型、发生原因、纠纷的解决途径等角度进行深入讲解,提高了广大群众对物业服务权利义务的认识,增强了彼此的沟通和理解。另一方面,在对小区业主进行普法的同时,法院干警前往西宁市城东区第一批红色物业培训学校,向物业服务企业人员、业主委员会成员、社区干部针对“物业服务纠纷实务解读”这一主题,从物业费提起的条件、物业费诉讼时效、物业诉讼中“服务不到位”的抗辩意见,空置房物业费的收取等问题,通过解读法律法规、展示司法实务做法、研讨案例的方式,对物业服务企业履行物业服务合同过程中自身权利义务进行详细阐述,倡导物业服务企业依法履职、依法服务、依法维权。
【普法成效】
在普法宣传的基础上,城东法院联合区司法局、区城乡建设局、各街道(镇办)成立物业矛盾纠纷诉调工作站,负责对全区物业类矛盾纠纷进行集中调处,由1名社区人员+1名调解员+N名行业专家”的调解团队,合力开展物业纠纷调处工作。法院法官对工作站受理的案件进行在线指导,在线确认,实现“行内人说理、法院人说法”。在为期一个月的活动中,工作站受理物业纠纷105件,调解成功43件,调解成功率达40.95%。
案例二
巡回审判同步普法 助力基层治理法治化
——玉树法院以“马背法庭”为载体送法进牧区
【案例背景】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玉树各基层法院秉承“让法官多走路、让群众少跑腿”的工作理念,积极开展巡回审判,流动的“马背法庭”主动走进山间草场、牧民帐房,就地化解矛盾,减轻当事人诉累,受到群众一致好评。1991年,《人民日报》登载了称多县法院“马背法庭”事迹,最高法院对青海巡回审判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经验做法】
近年来,玉树法院传承和发扬新时代“马背法庭”光荣传统,积极探索巡回审判新模式、新方法,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在打通司法正义“最后一公里”的同时,有效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通过巡回审判、普法宣传,对辖区党委政府、村委会提供法律咨询,就“厕所革命”用地协调、土地流转营商、生态移民搬迁等项目进行法律把关和建言献策,促进提升基层政府依法行政水平。持续加大法治宣传力度,有意识地选择邻里家庭纠纷、小额债务、涉农牧买卖等涉民生案件,赴案发地进行集中巡回审理,配备精通藏汉双语的法官进行释法说理。三江源生态法庭在办理重大环境资源案件时,积极与新闻媒体沟通互动,联合中央电视台法治频道开展“全媒体”网络开庭直播,把法庭现场搬到了山间草场,让老百姓看得到、听得进法治权威声音,环境司法教育变得更接地气。
【普法成效】
玉树法院建立巡回审判和普法长效机制,法官联络点和巡回审判工作点覆盖全州45个乡镇、150余个村社。各基层法院每年在巡回审判期间,组织开展“扫黑除恶”“控辍保学”“生态保护”等专题法律宣讲。配合基层“村寺宣传教育并联”治理,实施寺院僧尼法治宣传教育行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干部群众树牢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有效巩固民族团结创建成果。
案例三
以我管促共管 上好法治教育“实践课”
——乐都区法院开展普法宣传“公开课”
【案例背景】
近两年电信网络诈骗、非法买卖两卡犯罪、聚众斗殴与故意伤害、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等犯罪在大学生群体中高发。“帮信罪”日益低龄化,在校学生成为“帮信罪”重点涉案人群,筑牢防范未成年人犯罪的坚固城墙,防止犯罪分子将魔爪伸向在校学生刻不容缓。
【经验做法】
海东市乐都区人民法院为青海省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000余名大一年级新生讲授以“提高法治意识、远离违法犯罪”为主题的法治课。该院副院长熊国存结合多年审判实践的工作经验和心得体会,运用典型案例以案释法的方式,为在校师生讲解了帮助电信网络诈骗、非法买卖两卡犯罪、聚众斗殴与故意伤害、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等容易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犯罪,从其特点、常见形式、防范技巧、补救措施等方面作了深入浅出的剖析和讲解,同时对相关的法律知识进行了详细、专业的解读,围绕与大学生活息息相关的证件、网络、个人信息保护等内容,教导同学们正确认识电信网络犯罪的危害,增强防范意识和辨别意识,不要因为一时的利益而忽视其背后的法律风险,学会运用法律思维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守好自我管理的第一道关口,从源头远离“帮信罪”,防止陷入电信网络犯罪陷阱。同时建议学校建立常态化宣传防范工作机制,定期开展法律宣传讲座,让学生筑牢内心法律防线,加强学生群体内“双卡”出租、出借及收卡等行为摸排起底,争取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预防、避免在学生群体中形成犯罪团伙。
【普法成效】
通过送法进校园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增强了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法律意识及自我防范意识,同学们正确认识了电信网络犯罪的危害,学会运用法律思维解决问题。通过以案说法、以案释法,人民法院进一步健全完善办案、治理、教育贯通融合体制机制,加强青少年等重点人群法治教育,以实际行动铸造平安建设法治保护网。
案例四
研知有理 擦亮法院普法品牌
——青海高院研究室党支部创建普法标识“法小研”
【案例背景】
针对法院普法工作形式单一、质效不高,不适应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法律知识需求的现状。为更加直观形象地加强法治宣传,青海高院研究室党支部依托“研知有理”特色党建品牌,借鉴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象征公平正义的神兽“獬豸”形象,创设普法标识动漫形象人物“法小研”。
【经验做法】
“法小研”立足人民法院守护公平正义职责,积极履行普法责任,紧扣“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发布典型案例,以案例解读、问题分析、法律解说等形式,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法律规定。2024年,通过“小研说法”栏目发布典型案例6篇,法律条文解说4篇。在“6˙1国际儿童节”前发布3起涉未成年人典型案例,增强未成年人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青海高院研究室党支部依托“法小研”普法品牌,邀请省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进行座谈交流,就加强协同配合、强化信息共享、形成整体合力等方面达成共识。与黄南州泽库县宁秀乡红城村、禾角日村党支部签署党建共建合作协议,在党建业务交流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为法治乡村建设提供典型案例,联合宁秀镇司法所为全镇15个村人民调解员进行调解工作专题培训,向村民宣讲国家法律法规以及乡村振兴政策。
【普法成效】
通过定期开展理论政策宣讲、业务知识培训、法律问题分析、典型案例解读,宣传普及相关法律知识,有效提升国家工作人员、基层党务工作者、人民陪审员、人民调解员、村“两委”干部工作能力,帮助人民群众增强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以司法助力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健康、规范、有序发展。同时,帮助法院干警积累实践经验,提升群众工作能力。
编辑:李雪薇;
稿件来源:青海观察客户端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