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事实的有效期》:客观事实与主观真实的极限论辩

作为一名新闻行业的从业者,看话剧《事实的有效期》感慨良多,神经会被剧中不断出现的“事实”以及事实的评判标准触动,何为客观事实,何为主观真相?着实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11月29日至12月1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出品的百老汇喜剧《事实的有效期》首次登台北京,亮相天桥艺术中心“2024天桥戏剧展演”,一场有关新闻事实核查的辩论徐徐展开。

该剧的故事因一个新闻事件而起,一名16岁的男孩从拉斯维加斯的云霄酒店一跃而下,作家约翰就此写了一篇文采斐然的“观察文章”,杂志社编辑艾米丽派实习生吉姆对这篇文章进行事实核查,吉姆发现文中有多处信息与事实不符,在截稿日期即将到来之时,两人各执一词,展开一场激烈的辩论。

图片

《事实的有效期》故事推进的逻辑,是吉姆和约翰对非虚构写作界限的讨论。拥有计算机和新闻学双学位的实习生吉姆,严肃地考察约翰文中的数字是否可靠,他口中的“严重交通拥堵”是否客观存在,也以近乎苛刻地标准验证文中所说的半轮明月是不是该改成“12%的月亮”、事发当天的天气会不会让约翰家里的门透不进风。而大作家约翰对此毫不在意,他在乎的是16岁自杀男孩的母亲看着他的文章说“这就是我的儿子”,关注的是另一位离世者的父母是否愿意接受孩子的死因。

虽然该剧从头至尾都在就“何为事实”展开辩论,但它显然不止写给新闻从业者看,而是借着新闻写作、非虚构写作的话题,把触角延伸到更深处:自杀的男孩到底经历了什么,自杀干预中心的电话为什么总是打不进去,还有作家对故去母亲的思念,都让人们对死亡、对生命进行更深层的思考。

更可贵的是,剧中的三个角色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也没有一个是“坏人”,没有刻板印象里为了吸引眼球而胡编乱造的作家,也没有一味规避风险而牺牲优秀报道的编辑。三个角色真实地呈现着冲突,也都善意地守护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呈现着不同维度中的“真实”。

这是一部成色颇为不错的小剧场作品,极端的针锋相对催生了不少笑点,辩论式的戏剧形式也决定了该剧拥有大量的台词,台词中也有不少重复且繁复的语句,同一句话只靠变换逻辑重音就能表达不同的含义。这对演员们的台词功底要求很高,演员们不仅完成了语义的表达,也形成了表演的笑点。只是略有遗憾的是,剧中个别词句“翻译腔”过重,而标题《事实的有效期》出现在临近结尾处,吉姆点题称这篇文章不应叫《拉斯维加斯的爱与死》,而应该叫《事实的有效期》,“有效期”的翻译一时间不太容易与前文形成关联,与剧目内容也稍显割裂。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韩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