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老年,本应是可以聊天、搓麻、游山玩水的年纪,西安市长安区何家营村鼓乐社的一些叔叔阿姨们却每周坚持排练,学了新乐曲的时候还必须时刻背唱曲谱,以免影响下次排练。也正是凭着这些付出,近些年来,他们走出陕西,走出国门,向全中国、全世界骄傲地展示着中华文化。
何家营鼓乐社传承1000多年 有全国最早的民办音乐博物馆
何家营村建有全国最早的民办音乐博物馆,何家营鼓乐社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唐朝。在这个村里,与你擦肩而过,看上去其貌不扬的叔叔阿姨,可能就是非遗传承人,隐藏的鼓乐高手。
“何家营鼓乐社背后有一段动人的历史故事。”何家营鼓乐社社长郑亚福介绍,“唐朝天宝年间,汾阳郡王郭子仪的部将何昌期,曾率部于现在潏河南岸的何家营村安营扎寨,时称‘何将军营’,后来被称为‘何家营’。相传,西安鼓乐是何昌期将军流传下来的。唐朝末年,战乱频繁,宫廷音乐随着宫人流落民间。何昌期将军爱好音乐,谙熟音律,曾召集流落民间的宫廷乐师演奏宫廷音乐,经过民间艺人的进一步整理加工而逐渐完善,历经千年流传,形成了今天的何家营鼓乐。”
郑亚福说,何家营鼓乐,以笛为首,群笙协合,是打击乐配器的吹奏乐与打击乐混合演奏的古老乐种和传统形式,属西安鼓乐道、僧、俗三大流派之一的俗派,2009年何家营鼓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何家营鼓乐社目前有成员40人,大部分都是本村村民。数百年来,村民们在农忙间隙到鼓乐社一起演奏乐曲,成了长安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何家营鼓乐 从接触到出师要五年时间
11月26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在何家营鼓乐社看到,一群身着古装的乐师们在舞台上按照演出阵型就坐,随着社长一声令下,演出开始。
鼓声阵阵,曲调悠长,时而婉转低回,时而荡气回肠,曲鼓并作,抑扬顿挫,鼓铙相映,大气磅礴、心神俱念。许多现场聆听过何家营鼓乐表演的听众都有梦回大唐的感觉。
现场表演古乐的乐师们以中老年人为主,郑亚福说,何家营古乐从接触到出师,需要五年时间,因为乐谱比较特殊,一般人看不懂,需要口传心授,所以学起来比较慢,能坚持到最后的人就更少了,因此现在保留下来的固定阵型,都是学习了几十年的,他们也都成为了何家营鼓乐的传承人。
67岁的何清亮阿姨在鼓乐队负责吹笙,她是何家营村的姑娘,后来又嫁给了本村村民,对于何家营鼓乐有着天然的热爱。“从我很小的时候,我的爷爷、父亲就经常去鼓乐社演奏,那时候村里有啥事,就有人拿着锣在村子里敲一圈,大家听到锣声就知道需要排练或演出了,就赶紧往鼓乐社走。”何清亮说,之前何家营鼓乐传男不传女,从2002年开始,才招收女学员,她是第一批报名的,“我从小到大就想学鼓乐,终于圆梦了。”
条件再艰苦谱子再难记 也没有放弃鼓乐梦
何清亮回忆,她加入鼓乐社的时候已经40多岁了,那时候上有老下有小,农田里还有农活,还得每天晚上去鼓乐社排练,经历了一段比较艰难的时期。
“鼓乐社在新招收了我们这一批学员后,天天排练,坚持了一年时间,后面才改为每个周六周日排练,节奏比较紧张。我每次学了新乐曲之后,干农活时背、擀面时背、晚上不睡觉背曲谱,就怕第二天排练赶不上进度。”何清亮说,凭着这股子热爱和钻研的劲儿,加上多年不间断的练习,终于把老师教的百余首乐曲烂熟于心。
辛苦的付出也迎来了收获,2005年,何清亮和何家营鼓乐社的其他乐师们走出国门,到约旦进行为期4天的演出,“这是我第一次走出国门,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能凭借着自己的爱好,向外国人宣传我们的传统文化,我觉得非常自豪,非常激动。”
比起清闲自在 更喜欢充实的老年生活
66岁的何云丽阿姨也是嫁到本村的姑娘,和何清亮一批进入何家营鼓乐社,“我当时觉得,比起闲暇时聊天、打牌,学习鼓乐是个更加高雅的爱好。”
何云丽说,刚刚加入鼓乐社那些年,排练的条件很差,没有空调,甚至没有排练室,就在鼓乐社搭一个临时的房子,冬冷夏热,“冬天太冷了,就搭个蜂窝煤炉子排练,练习一会儿,好不容易暖和一点了,又怕煤气中毒,再把窗户打开……那会儿条件太艰苦了。”
令何云丽记忆犹新的,还有背诵曲谱的困难,“那时候没有手机等设备能拍摄,就是靠着老师教,口传心授,要迅速记住,反复背诵。对于40多岁的人来说,学习能力下降,背陌生的谱子简直太难了。那时候我家人还调侃我,要是上学能下这么大的功夫,都能考上名牌大学了。”何云丽笑着说。
不过,近几年,何云丽和鼓乐团的乐师们多次赴北京、厦门等城市的知名大学演出,零距离接触了大学校园,她也开玩笑说,自己在老年时圆了大学梦。
这份热爱 让老年生活色彩斑斓
“学习鼓乐,最让我记忆深刻的瞬间,就是在国外表演时,外国人对咱们中华文化那种震撼和羡慕,他们对我们非常热情友好,对我们的表演热情鼓掌。”64岁的屈金娥阿姨说,还有不少人,看到鼓乐表演后流泪了,说他们好像穿越到了古代,“这个时候,我就很自豪,自己那个时候坚定选择了鼓乐。”
“我从1982年加入何家营鼓乐社,已经40多年了。”59岁的何小峰是一名乐师,他成长在鼓乐世家,他的父亲带了一批弟子,他从初中毕业后就加入了鼓乐社,“现在我们鼓乐社以中老年村民为主,年龄最大的70岁,也逐渐吸纳了一些90后的年轻力量,我作为鼓乐社社龄较长的老一辈,最大的心愿,就是有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把何家营鼓乐社这块‘音乐活化石’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57岁的高东娥是嫁到何家营村的媳妇,这些年也逐渐成长为何家营鼓乐社的中坚力量,性格爽朗的她说:“当年我们能来鼓乐社排练的,都是能在家拿事的,要不然天天排练,家里事情顾不上,肯定坚持不下去。”高东娥说,这些年,何家营鼓乐社代表西安、陕西,赴约旦、澳大利亚、法国、韩国等7个国家演出,在展示我国宝贵的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让他们这些步入老年的乐师们开阔了视野,增加了阅历,“鼓乐让我们的老年生活色彩斑斓。”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毛蜜娜 赵瑞利/文 强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