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槎图》又名《泛查图》《仙槎图》,是清代画家张宝绘制的一套以山水纪游为主题的系列画册。张宝在绘成之后,延请时人,题咏殆遍。他将六集绘画连同诸家题咏,“手自钩勒,付之梓人”,因而成为现在所见的版刻绘画。张宝的《泛槎图》原画现在未见传世,其六集版画流播甚广,且大多来自写实山水,为我们了解清代嘉道时期的山川形貌、风土人情与文人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图像资料。
“槎”的本意是木筏,“泛槎”又称“乘槎”“浮槎”,即有乘坐木筏之意。晋人张华在《博物志》中记载:“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故后人谓乘坐木筏登天,并引申为畅游之意。张宝的《泛槎图》系列即多是以其足迹所至,写其眼中所见山水与人物,成为清代画坛上较为罕见的纪实山水画册。
张宝从二十岁开始,一直到七十岁左右,遍历十四个省。除去弱冠前的诗书学习,这些卧游山水的经历几乎占据其人生的全部。最为难得的是,张宝并非仅止于游山玩水,而是将眼中山水与胸中臆气融为一体,挥写于纸素,并配以即景诗,成为诗与画融合的山水纪游绘本。这在清代绘画史和文学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别出心裁的是,张宝一开始便选择了一种迥别于传统士大夫的生活方式。他没有参加科考进入仕途,而是过着一种游历半天下的行旅生活。能达此目的者,除了强健的体魄和足够的余闲外,需要有一个强大的经济基础作支撑,非一般人力所及。就相关文献梳理可知,张宝的游资主要来源于三个不同的渠道,一是张宝早年家境殷实;二是张宝画画的润资,他自己曾说“五岳畅游,遂接交于仕宦,笔端润色,不乏游资”;三是来自于各地官员的襄助,“各大人赠以外省当仕荐函,乃得畅游三湘五岳,遍历海角天涯”。正是因为具备这些主客观条件,才使得“半生作客寄天涯,万里归来两鬓华”的生活成为可能。
在张宝的用印中,有不少闲章,分别为白文扁方印“游遍天涯”“天地间第一闲人”、朱文长方印“为山水写照”“山灵爱我这痴人”“烟霞散人”、白文方印“行万里路”“独开生面”、朱文方印“造化为师”、白文长方印“啸傲烟霞四十年”“人磨墨墨磨人”“处处青山是故人”“天阙仙人”、朱文葫芦印“十四省游人”和白文随形印“不薄今人爱古人”等。这些印文,可谓是张宝一生的写照,亦可看出张宝对其游历生涯的自得之意。
张宝的意义显然并不止于记录和真实再现了清代的山川形貌与风土人情,以及文坛的交游实录。他代表了一种另类文人生活,所谓“烟云供画意,风月助豪吟”和“尽有深心托豪素,诗中画意画中诗”,正是传统士大夫所向往却又很难企及的林泉高致式的山水卧游。张宝在“游遍天涯”中,不乏有形的“槎”,如舟、车、马、杖、履、笔、楮与墨,但更有无形的“槎”,如“意”和“情”等。借助这些“槎”,张宝“行万里路”,“家住三山身游五岳”,“啸傲烟霞四十年”,成为“烟霞散人”和“天阙仙人”,“为山水写照”,因而成就其一生的名山事业。
我们在解读《泛槎图》时,就会发现,从不同的角度,都可寻找到《泛槎图》的不同价值与文化涵义。从区域文化与地方盛景方面,可见其反映京畿地区、江南、淮南、闽浙、三湘、临桂及岭南等地的地域风貌;从绘画史角度,可看到其时山水写生与时代画风;从书法方面,可看出清代嘉道时期士人书风;从文学方面,可透析其时纪实性与酬和类诗歌的特色;从民风、民俗方面,可见出清代社会风尚的特征与嬗变;从地理方面,可洞悉清代地形面貌的特色与演变轨迹;从政治、文化等方面,则可见清代文官之间、文人之间交游与活动的状态;从精神传承方面,可看出传统文人所向往的山水卧游的恬淡生活。当然,从版刻方面、社会生活甚至艺术市场与经济方面,都可挖掘出潜在的价值。由此不难看出,张宝的《泛槎图》系列,不仅反映了传统文人的一种理想生活状态,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透视清代嘉道时期地理形貌、风俗民情、地域文明、书画版刻、诗文唱酬等特色的窗户。
(作者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朱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