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学科王卫庆教授、毕宇芳教授团队在《Cell Reports Medicine》杂志发表了题为“Association of social determinants, lifestyle and metabolic factors with mortality in Chinese adults: a nationwide 10-year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的研究论文。
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发病率在中国迅速上升,已成为主要的死亡原因。据估计,2019年中国共有1070万人死亡,其中46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270万人死于癌症。为探究在中国可改变的风险因素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全因死亡率以及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导致的死亡率,前瞻性中国心血管代谢疾病与癌症队列(China Cardiometabolic Disease and Cancer Cohort)研究(简称4C研究)在中国内地20个研究点开展,研究对象为年龄≥40岁的中国成年人,并在2011-2021年期间进行随访,采用标准化方法测量风险因素和结局。
在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4C研究共纳入193846名40岁及以上的参与者。在排除15697名基线时患心血管疾病或癌症的参与者后,178149名参与者接受了随访至2021年11月30日。在中位时间为10.1年随访期间,4145名参与者失访,剩余174004名参与者被纳入最终分析。
该研究旨在量化17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6种社会决定因素[社区层面:较低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和较高的环境颗粒物(PM2.5)污染,个体层面:教育、婚姻、独居、抑郁]、5种生活方式(吸烟、饮酒、饮食、运动、睡眠)和6种代谢风险因素(中心性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LDL-c、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对全因和特定原因死亡率的单独和整体贡献,并分别在整体人群以及不同性别中进行分析。研究团队选取4C研究中174004例基线无心血管病和癌症病史的人群,开展十年随访数据分析,结果显示,72.2%的死亡是由于心血管疾病或癌症造成。归因分析显示,17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共解释了64.8%的全因死亡、77.4%的心血管死亡和44.8%的癌症死亡。其中,低教育水平是全因死亡率和癌症死亡率的主要因素,而高血压是心血管死亡率的主要因素。考虑到性别差异,社会决定因素(如低教育水平)在女性中是主要的死亡风险因素,而生活方式因素(如不健康饮食)在男性中则是主要的死亡风险因素。此外,使用不同的归因风险计算模型,社区层面的危险因素如低GDP和PM2.5污染对全因死亡率的影响分别为7.8%和4.3%。该研究提供了及时且具有针对性的证据,支持制定多层面的公共卫生政策,以控制整体人群中的代谢风险因素降低心血管死亡率,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降低癌症死亡率,解决男性的烟草使用和不健康饮食问题,并增加妇女的教育机会至关重要。这些综合策略有助于改善人口健康水平,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