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散77年的江都籍烈士,终于找到了!

历经三代人接力,
失散了77年的江都籍烈士肖于
终于找到了。
病榻之上的中国美院原院长、
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93岁的肖峰闻讯后嚎啕大哭,

多年的思念化作了汩汩的泪水。

图片

肖于,江都区丁沟镇野田庄人,原名余同庆,同志们都叫他“小余”,后来将谐音改为“肖于”。

其弟肖峰,原名余洪庆,乳名“小洪”,参加革命后将谐音改为“肖峰”。

11月28日,

肖于侄子余瑞林携家人

专门给市档案馆送来了锦旗和感谢信,

肖峰也用颤抖的手写下了:

“感谢扬州市档案馆帮助我们找到了,

我们的亲人、失落的亲人,

为革命牺牲的烈士肖于同志的烈士材料。”

图片



牵肠挂肚

一家三代人接力寻找

“当年奶奶得知叔叔牺牲的消息后,悲痛欲绝,拖着病躯,曾来到兴化和高邮一带寻找,想带他回家,没能如愿。”余瑞林回忆,奶奶在弥留之际,仍然牵挂着肖于,嘱咐家人一定要找到叔叔。奶奶过世后,爸爸、肖峰叔叔和秀兰姑姑三兄妹都一直通过各自的方式、途径继续寻找肖于的下落。由于那个时候交通不便,科技不发达,信息不畅通,他们也只找到一些零散的资料和讯息,始终不清楚他具体的生平经历、牺牲时间和安息地。

余瑞林记得爸爸快八十岁时,还经常往江都跑,参加各类党史研究活动,想获取有关肖于的讯息。“他跑往扬州、江都、高邮、兴化等地,不知有多少趟,一直到去世,也没能找到肖于的下落。但他精心保存了几十年来搜寻到的有关肖于的信息资料。”余瑞林说。

肖峰无论走到哪里,都设法打探肖于的信息。他专门拜访肖于的老首长惠浴宇,交谈中,得知肖于在惠浴宇身边工作时的点点滴滴。

“每逢清明节、中元节和冬至,家里的祭祀桌上,都有肖于叔叔的位置。爸爸妈妈走后,我们继承了这个传统。”余瑞林深情地说,“我们一家三代人接力传递,从未停下寻找的步伐。”



数字转化

77年前《人民报》上

找到烈士名字

叔叔,你到底在哪里呀?今年中秋节前,余瑞林忽然想到了我市数字档案的利用成果,立即求助市档案馆。

在扬州市档案馆的帮助下,通过数字档案搜索,找到了1947年苏中二分区《人民报》有关公祭大会的报道和《前哨报》上发表肖于的8篇稿件和战友小陆的悼念文章。

图片

一份份发黄的旧报纸,一篇篇肖于署名的文章,《清剿圈内评功》《学习写稿的经验》《推动连队工作的新形式》……串起了革命岁月。苏中二分区在1947年11月底召开了有7千人参加的公祭大会,追悼当年牺牲的二分区烈士。报道中提到的烈士,其中有肖于的名字;二分区政委惠浴宇在《追悼死难烈士》的悼词中,提到了肖于的名字。由此推断,肖于是在1947年牺牲的。

图片

“几十年了,我们第一次见到二叔肖于的文章。见字如面,我们仿佛感觉二叔也看到了他的家人。大家没有忘记他,一直在寻找他,这份怀念,从来未曾散落和湮灭。”余瑞林激动地说。

令余瑞林及亲属们兴奋的是,兴化市安丰镇,建有华中二分区革命烈士纪念馆。华中二分区早在1947年11月,就在机关所在地安丰镇(原中圩乡)盛家村建立了烈士纪念塔。五十年后即1997年,兴化市政府又在安丰镇重建了烈士纪念碑。当余瑞林把这些消息告诉肖峰叔叔时,他顿时嚎啕大哭,既是悲切,也是激动,更有慰藉。

“77年来,虽然家人没有找到肖于的下落,但党和政府一直没有忘记他,他一直静静地安享在组织的怀抱里,与同为英雄的战友长眠在一起。”余瑞林激动地说。



人物侧写

坚实地奔跑在水乡大地上

8篇肖于自己撰写文章和战友的纪念文章,让一位15岁参加革命、22岁牺牲的革命烈士青春形象跃然纸上。

1941年夏天,肖于参加江都县文教科工作。

1942年春天,在江高中心县委工作;1943年入党,同年调入湖东报社、前哨报社工作;1944年夏天,调苏中二地委工作;1946年任大众肥皂厂厂长;1946年12月转入苏中二分区部队,任特务营二连指导员;1947年9月英勇牺牲。

图片

根据肖于的战友小陆《悼肖于》一文,肖于15岁在抗日救亡的烽火硝烟中投身革命,16岁入党。1946年停战的时候,肖于担任大众肥皂厂厂长,月薪有百余斤大米。他“没有被和平的环境和充裕的月薪所腐蚀”,而是自愿用几十斤大米来多交党费。战友见到的肖于,“总是穿着一身旧军装,满手油污,像个工人,没有一点厂长气味。”解放战争期间,他坚决要求到部队去,“班长不能当就从战士学起”。

肖于曾对战友小陆讲:“新华书店的书没有哪一种我没有买。”在生命的最后八个月里,他先后在《前哨报》上至少发表了八篇文章。

最后岁月,肖于是充实的,他坚实地奔跑在水乡大地上,保卫家乡、保卫人民、保卫胜利果实,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来源:扬州日报、扬州发布

编辑:阿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