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荔泮芳华”:2024年度荔湾历史文化科普活动之八——青年课堂第三场在半糖生活艺术馆举办。
广州城在明清两代有一个持续了几百年的宗教习俗,那就是“拜斗姥”。如今的广州城内,从西关金花街的斗姥宫,到越秀区三元宫的斗姥殿以及海珠区纯阳观内元辰殿供奉斗姥元君等,反映了“拜斗姥”的重要性。
本期讲座嘉宾是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段雪玉,她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现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社会经济史、岭南区域史。在讲座中,段雪玉以“粤督·郑氏·斗姥:崇祯时期熊文灿督粤及其信仰遗产”为主题,介绍了明崇祯时期熊文灿督粤与供奉斗姥的历史,以及清代珠江三角洲地区斗姥信仰的演变过程。
斗姥在珠三角的发展脉络
斗姥信仰作为珠三角宗教信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潜移默化于岭南民俗活动和文化交流中,段雪玉从历史维度回顾了珠三角斗姥信仰的发展脉络。
在崇祯元年(1628)至五年(1632),熊文灿福建巡抚任上,招抚东南沿海海商、海盗郑芝龙,使其归顺明朝,任命其为海防游击将军,后升任“五虎游击将军”,利用其强大海上势力剿平其他海盗势力和抵抗外寇侵犯。郑芝龙通过归顺取得官职,使其海洋贸易半合法化,为其海上贸易帝国发展获得更大空间。
崇祯五年(1632)至崇祯十年(1637),熊文灿两广总督任上,政务重心在广州,联合郑芝龙平定南海最大海盗刘香。熊文灿支持佛山李待问等新士绅势力修筑广州城西度海陆路。水、陆路畅通使珠三角地区城市新格局得以确立。同时,熊文灿也得到李待问等支持,铸造铁炮、鸟铳等武器,体现地方新的政治经济利益联盟。
段雪玉提到,熊文灿礼斗的释道信仰有迹可循。在历任黄州府推官时,麻城县帝主信仰即是斗姥九子之一紫微大帝。熊文灿曾作为礼部祠祭司郎中,组织礼拜北斗星辰等祭祀,其在挥师与刘香集团海战时,认为空中现斗姥元君,助大败刘香。故熊文灿欲为久镇岭南寻求释道庇佑,于崇祯九年(1636)在总督驻地肇庆七星岩重修水月宫,邀郑芝龙题诗,共同供奉斗姥、天女大铜像,创造珠三角地区斗姥元君新信仰。
清代珠江三角洲斗姥信仰流传
段雪玉介绍,清代斗姥信仰在珠三角地域的延伸和扩展,具有融合释道儒三教的特点。清初,平南王及督抚高官将斗姥信仰延至省城广州。平南王信佛信道,其认为平定广东,全由摩利支天尊(即斗姥)庇佑才得以实现,故于顺治十三年(1656)在广州重建、扩建三元宫,康熙七年(1668)在其旁创建应元宫专祀斗姥。
清前中期,珠三角地区多处斗姥宫、斗姥殿,既援引明末熊文灿的斗姥信仰,又整合新的吕祖信仰。乾隆以后,长江中、下游逐渐流行的吕祖信仰及《九皇新经》等相关道经传播至岭南,具有融合释道儒三教特点,体现了广州与腹地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
广州西门外金花街斗姥宫历经雍正九年(1731)、乾隆十二年(1747)重建、扩建,同治十年(1871)重修。道光十年(1830)城内豪贤街二圣宫重修,主礼关帝、华帝,并祀斗姥、观音。广州纯阳观建于道光四年(1824),供奉“纯阳子”吕洞宾,元辰殿供奉斗姥元君。芳村地区的南塘斗姥宫创建于嘉庆年间,道光时期叶名琛父子于此筑小篷仙馆崇祀吕祖和李太白仙,黄大仙祠始建于咸丰八年(1858),皆是19世纪珠三角地区吕祖信仰扩大的表现。
段雪玉表示,清代广州城内三元宫斗姥殿与大东门外斗姥宫为粤海关监督等两广高官重要祭祀和葬仪场所。
三元宫始建于东晋,万历及崇祯重修,更今名,供奉三元大帝,康熙四十五年(1706)、乾隆五十年(1785)重建斗姥殿,为官方重要祭祀场所。大东门外斗姥宫为两广高官重要祭祀和葬仪场所,其中第二次鸦片战争两广总督叶名琛被英法联军抓走,终不屈绝食而死于印度,其棺柩被移送至大东门外斗姥宫停放。晚清多位高官及家眷棺柩皆停放斗姥宫致祀。清代广州斗姥信仰既表现为各地普遍的以吕祖信仰为中心、整合九皇、太岁的新信仰,也具有独特的岭南地域社会特征。
在东亚海贸背景中,珠三角地区宗教信仰交融发展有特别之处。段雪玉说,北帝崇拜自明代后上升为官方礼制,供奉北帝祠庙遍及各乡,村民家中也不例外。明清以来,佛山祖庙和北帝崇拜在珠三角、港澳及东南亚地区有着广泛影响。明末熊文灿创建斗姥信仰,是与既有的北帝信仰相融合。
熊督、郑氏军事贸易联盟是明末清初珠三角地区在东亚海洋贸易的重要一环。明末珠三角地区出现斗姥信仰是创建者的政治、商业利益均得以实现的结果,也是17世纪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珠三角地区政治商业宗教关系的新表现。
据悉,本次活动由中共荔湾区委宣传部、荔湾区国家档案馆(区地方志办)、荔湾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荔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办,广东财经大学华南商业史研究中心、詹天佑故居纪念馆承办、半糖生活艺术馆协办。
文|记者 马思泳 通讯员 荔宣
图|通讯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