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2024年中关村仿生机器人大会在海淀成功举办。本次大会由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主办,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承办。
2024年中关村仿生机器人大会以大赛为背景,52支参赛队伍携56款仿生机器人作品角逐72个决赛项目。最终30余支优秀团队/企业脱颖而出,获得奖项和名次。
作为大赛的延续,2024年中关村仿生机器人大会邀请到众多具身智能领域的院士、专家和企业家,围绕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以及仿生机器人技术等方向进行报告分享。来自全国的800余名行业人士共襄盛会,在线观看直播人数更是突破数十万。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2024年中关村仿生机器人大会的高光时刻。
▍具身智能是打开AGI的一把关键钥匙
本次大会特邀欧洲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教授高会军,围绕《面向类器官再生的显微操作智能系统》话题进行主旨报告分享。高会军指出,类器官再生技术是未来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关键技术,它能够在体外制造出接近人体组织器官的模型,为疾病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欧洲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教授高会军
传统的人工培养类器官存在一致性差、批次效应严重等问题,无法实现标准化批量再生,限制了其在大规模医学应用中的潜力。针对这些挑战,高会军院士及其团队经过十年努力,研发显微操控智能系统,用来提高类器官再生的操控精度和可控程度。该团队研究不仅涉及复杂的细胞网络建模与感知,还包括跨尺度的生命全过程精准调控,为类器官技术的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会军院士强调,未来显微操控智能系统的应用前景广阔,不仅能在个性化癌症治疗、高通量药物测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还能推动生物医学和临床应用的进步。
北京大学前沿计算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CTO,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具身智能研究中心主任王鹤
在主题分享环节,北京大学前沿计算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CTO,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具身智能研究中心主任王鹤,分享了题为《通向通用机器人:合成数据驱动的具身多模态大模型》的报告。
王鹤指出,通用机器人作为下一代革命性技术,核心驱动力在于大模型技术,其能够帮助机器人实现高效、低成本部署。王鹤特别强调了合成数据在提升机器人泛化能力方面的重要性,认为数据合成能够提供几何模态信息,减少无关数据依赖,从而优化模型训练。
目前银河通用机器人通过大规模合成数据训练,在抓取、导航等任务上展现出卓越性能,直接证明了合成数据的巨大潜力。此外王鹤呼吁业界加强合成数据技术应用,共同推动通用机器人的发展。
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
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以《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探讨》为主题进行主题分享,熊友军指出,人形机器人作为高科技发展的制高点,不仅是国家科技战略的重要布局,也是未来大国博弈的战略高地。当前,人形机器人在本体、小脑、大脑方面取得显著进步,尤其是近两年,海外大公司如特斯拉的加入,推动了人形机器人的快速发展。
熊友军强调,人形机器人将在工业、服务、特种领域等多个场景发挥重要作用,不仅能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还能带动产业链的巨大发展。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技术进步加快,预计明年将有更广泛的应用推广。
此外,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北京星动纪元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陈建宇深入分享了关于构建通用具身智能体的前沿观点。陈建宇指出,具身智能体应具备完整的身体感知器和执行器,能够在物理环境中自主感知并行动,这与仅具备语言能力的ChatGPT有着本质区别。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北京星动纪元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陈建宇
在人形机器人方面,陈建宇在本次大会展示了其团队研发的新一代人形机器人,该机器人在运动能力和灵巧手设计上均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此外陈建宇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数据学习方法,即通过大规模视频数据训练机器人的通用操作模型,他还强调视觉模型在学习因果关系中的重要性,用于实现机器人的高效泛化能力。
陈建宇还分享了软硬件协同迭代的设计理念,并展示了零样本泛化能力的机器人在真实场景下的作业案例。为通用具身智能体的技术迭代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具身多模态大模型中心负责人、博雅青年学者仉尚航深入探讨了具身智能多模态基础模型的构建。她提出,具身智能作为机器人领域的新兴热点,其核心在于如何实现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高效自主决策与执行。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具身多模态大模型中心负责人、博雅青年学者仉尚航
仉尚航介绍了目前该团队研究的快慢双系统设计与分层结构的应用,通过引入大语言模型作为核心,结合视觉感知与任务规划,显著提升了机器人的任务处理能力。同时,她强调了端云协作在提升机器人智能化水平中的关键作用。
圆桌论坛:AI驱动机器人进入具身智能时代
在具身智能圆桌论坛环节,由北京邮电大学“拔尖人才”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认知系统与信息处理专委会秘书长方斌主持,千寻智能联合创始人、清华大学交叉信息学院博导、清华大学视觉与具身智能实验室主任高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终身教授、跨维(深圳)智能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贾奎,国讯芯微(苏州)科技有限公司CTO兼执行总裁蒋琛共同参与,围绕《AI驱动机器人进入具身智能时代》话题展开探讨。
千寻智能联合创始人、清华大学交叉信息学院博导、
清华大学视觉与具身智能实验室主任高阳
千寻智能高阳认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正处于一个令人兴奋的时代,技术的变革实现了机器人的底层逻辑的跃迁,他预测,在未来五年内,人形机器人将像智能手机一样普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此外,高阳还分享了其研究团队在具身智能Scaling laws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通过采集大量数据,机器人可以在广泛场景中实现操作的泛化。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终身教授、
跨维(深圳)智能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贾奎
跨维智能贾奎指出,AI在机器人上的应用不仅拓宽了研究边界,还拓展了全新的领域,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然而,具身智能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尤其是数据类型的异构多样性和数据量的巨大需求。贾奎强调,实现具身智能的泛化需要上亿条甚至更高的数据量,这对当前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技术提出了严峻考验。
国讯芯微(苏州)科技有限公司CTO兼执行总裁蒋琛
国讯芯微蒋琛则从工业控制的角度分享了具身智能控制系统平台的发展态势。他提到,具身智能的发展与芯片、AI等多技术紧耦合,但目前仍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蒋琛还指出了当前具身智能发展面临的挑战,包括数据集缺乏统一标准、芯片算力有限等问题。他呼吁业界共同努力,推动具身智能技术的标准化和落地应用。
▍人形机器人场景化突破 押注专用还是通用赛道?
2024年中关村仿生机器人大会还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刘宏致辞,刘宏强调了仿生机器人研究的科学意义与应用价值。他指出,仿生机器人通过模仿生物的结构与功能,为机器人技术提供新思路,有助于推动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刘宏
面对全球仿生机器人研究的快速发展,刘宏呼吁加强基础研究、攻克核心技术、提升产业化水平、建设多层次人才队伍,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共同探索我国机器人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人形机器人探索方面,宇树科技创始人/CEO/CTO王兴兴分享了公司在仿生机器人领域最新研究进展。作为最早将四足机器人商业化的企业之一,宇树科技不仅在该领域取得了领先地位,更在人形机器人研发上实现了重大突破。王兴兴详细解读了公司从四足机器人到高性能人形机器人的技术演进,展示了最新一代人形机器人惊人的灵活性和运动能力,如原地空翻、高效跳跃等。
宇树科技创始人/CEO/CTO王兴兴
在分享中,王兴兴特别强调了深度强化学习在机器人技术革新中的核心作用,并深刻剖析了实物数据在AI模型训练中的不可或缺性。他指出,当前AI模型在数据利用率和泛化能力上面临挑战,未来仿生机器人发展的关键在于构建具备持续自我学习和推理能力的智能体,这将极大地推动机器人技术向更高层次发展。
北京加速进化科技有限公司CEO程昊分享了《基于人形机器人打造具身智能开发者生态》的主题报告。程昊指出,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终极形态,正引领着机器人行业的全新变革。他认为,AI与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需要人形机器人这样的载体,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构建一个庞大的开发者生态,推动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应用。
北京加速进化科技有限公司CEO程昊
程昊分享了加速进化在降低开发者门槛、提升人形机器人应用灵活性方面的研究进展。Bosster T1机器人作为加速进化的明星产品,以其强大的算力与开放的SDK,为开发者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开发平台。程昊还呼吁更多开发者加入这一领域中来,共同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围绕具身认知方面,广州里工实业有限公司CEO李卫铳围绕《有求必应,具身认知》方向进行深度分享,李卫铳指出,随着制造业对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需求日益增长,人形机器人作为异构机器人的一种,将在未来扮演重要角色。他强调,里工实业凭借在机器人领域40年的深厚积累,致力于将人形机器人引入离散型制造场景,以提升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广州里工实业有限公司CEO李卫铳
李卫铳还介绍了公司如何通过将大模型与小模型融合,实现人形机器人在工厂环境中的高效作业,如装配质量管控、物料搬运等。他认为,人形机器人不仅应具备出色的移动和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要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包括维护、学习和操作成本,真正做到“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留给用户”。
此外,睿尔曼智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CEO郑随兵发表了题为《机器人的“终局”探索》的精彩演讲。郑随兵指出,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用工荒问题的日益凸显,机器人走进生活、走进千家万户已成为迫切需求。然而,机器人要真正进入通用时代,走进寻常百姓的家庭,必须克服三大瓶颈:操作能力、泛化能力和成本。
睿尔曼智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CEO郑随兵
郑随兵强调,睿尔曼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打造具备超强操作能力和泛化能力的机器人基座,让机器人真正具备与人类共融的能力。此外,他还分享了睿尔曼在消费级机械臂领域的突破,推出了千元级机械臂,极大地降低了机器人进入市场的门槛。
圆桌论坛:人形机器人元年的技术突破与场景探索
圆桌论坛环节,专家们围绕《人形机器人元年的技术突破与场景探索》为议题进行探讨。论坛由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伟主持,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合伙人、副总裁柯真东,上海青瞳视觉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张海威,帕西尼感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CEO许晋诚,北京达奇月泉仿生科技有限公司CEO李天灵,松延动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监覃帮羽参与深度讨论。
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合伙人、副总裁柯真东
乐聚柯真东指出,人形机器人在科研、工业场景和服务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虽然人形机器人在单一场景下能完成单一任务,但要实现泛化运行仍需解决数据和技术瓶颈。对于未来,柯真东认为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中的有限落地是当前的重点,而在家庭服务场景中的全面应用还需时日。
上海青瞳视觉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张海威
青瞳视觉张海威则认为人形机器人在家庭场景下将拥有更大市场,他认为,虽然工业场景对机器人的效率、成本和可靠性要求极高,但家庭场景因其复杂性和个性化需求,更适合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张海威提出,要推动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需解决其可用性、可靠性和成本问题。
帕西尼感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CEO许晋诚
帕西尼许晋诚认为,明确的产品定义和评价标准是人形机器人成功落地的关键。他指出,在产业应用中,明确的评价基准和任务规范使得人形机器人能够迅速适应并发挥作用,而在家庭场景中,由于评价基准的不一致,人形机器人的应用面临更大挑战。
北京达奇月泉仿生科技有限公司CEO李天灵
月泉仿生李天灵则强调了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危险场景和智能制造中的应用潜力。李天灵认为,尽管人形机器人的最终目标是进入家庭,但在短期内,其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特别是在危险作业和智能制造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李天灵还提到,材料和供应链的挑战是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过程中必须克服的难题。
松延动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监覃帮羽
松延动力覃帮羽指出,人形机器人在移动能力和操作能力上的平衡是其成功的关键。覃帮羽认为,虽然人形机器人在某些工业场景中难以完全替代专用机械臂,但其在娱乐导览、科研教育和应急排爆等领域具有独特优势。他还提到,电池能源和硬件材料的创新对于推动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至关重要。
▍探索仿生机器人前沿技术 共同探索“新质生产力”
目前,行业中对于微仿生机器人的探索主要集中在新材料的研发和传统生物动力学的设计两个方面。本次大会特邀国家优青、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石青对智能微小型仿生机器人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分享。石青表示,微小型仿生机器人在国防、公共安全及特殊环境作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受限于其尺寸,面临计算资源有限、感知能力不足等挑战。
国家优青、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石青
针对这些难题,石青教授团队通过模仿生物的运动特性,结合大数据分析与三维采集技术,成功研制了多款具有仿生特性的微小型机器人,如仿鼠机器人和仿蝗虫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在复杂地形和狭小空间中展现出了卓越的运动性能和越障能力。
此外,石青还特别提到了感知技术在微小型仿生机器人中的重要性。团队研发了适用于狭小空间和弱光照环境的柔性触觉传感器,能够有效提升机器人的环境感知和适应能力。
国家优青、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长聘副教授赵慧婵
国家优青、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长聘副教授赵慧婵也在本次大会分享柔性人工肌肉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及落地探索应用。赵慧婵指出,传统刚性机器人在复杂多变环境中适应性不足,且难以与人类近距离安全交互。因此,团队聚焦于柔性机器人技术,开发了基于静电原理的介电弹性体人工肌肉,该技术具有高功率密度和长寿命特性,已应用于微型扑翼飞行器、管道检测机器人及柔性隔膜泵等领域,展现出在极端环境下的鲁棒性和适应性。
赵慧婵还强调了感知技术在柔性机器人中的重要性,团队研发了基于光原理的柔性传感器,实现了对机器人本体形状及外界力的精准感知。
圆桌论坛:仿生机器人的颠覆技术与产业革新
第三场圆桌论坛与会嘉宾围绕《仿生机器人的现在与未来》方向深入探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戴振东担任主持。杭州云深处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CTO李超,北京因时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CEO蔡颖鹏,灵心巧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CTO周永,北京灵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柴晓杰,北京他山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CEO马扬,以及北京软体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CTO鲍磊共同参与了讨论。
杭州云深处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CTO李超
云深处李超分析了当前仿生机器人的技术现状,他指出当前机器人移动能力已基本解决,但操作能力和人工智能的综合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李超预测,未来两三年将是仿生机器人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器人将变得更加聪明和易用,从而在更多应用场景中实现落地。此外李超还特别提到了云深处科技在变电站和消防场景中的应用案例,展示了仿生机器人在实际工作中的潜力和价值。
北京因时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CEO蔡颖鹏
因时机器人蔡颖鹏强调了核心零部件技术创新对机器人性能提升的重要性,指出微型化、一体化和柔性化是未来发展的关键趋势,这不仅要求零部件在体积和重量上大幅减小,更要在功率密度、集成度和安全性上实现显著提升。蔡颖鹏还分享了因时机器人在微小精密执行器和灵巧操作末端执行器产品方面的研发成果,以及这些产品在不同行业中的应用情况。他认为,核心零部件的技术创新是推动仿生机器人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灵心巧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CTO周永
灵心巧手周永则聚焦于感知技术在仿生机器人中的应用。他指出,力觉和触觉感知对于机械手和仿生机器人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此外,周永还介绍了灵心巧手科技在数据采集和模型驱动方面的探索,并探讨了触觉大模型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周永认为,随着感知技术的不断进步,仿生机器人将能够更好地理解环境、适应变化,并执行更加复杂的任务。
北京灵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柴晓杰
灵初智能柴晓杰在圆桌上分享了公司对于机器人通用智能的研究进展。他强调,强化学习是实现机器人自主完成任务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强化学习,机器人可以在不断试错中积累经验、优化策略,从而具备更强的适应性和创造力。柴晓杰还表示,灵初智能将继续致力于推动强化学习在仿生机器人领域的应用,为实现机器人的通用智能贡献力量。
北京他山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CEO马扬
他山科技马扬分享了公司在触觉传感技术上的突破。他指出,触觉传感是机器人感知外界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提升机器人的操作精度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马扬指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触觉传感器的精度、灵敏度和稳定性得到了明显提升,已能够满足复杂环境下机器人的感知需求。目前他山科技在触觉传感芯片和算法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仿生机器人提供了更加高效、可靠的触觉感知解决方案。此外,马扬还展望了未来触觉与视觉融合的发展趋势,认为这将进一步提升机器人的环境理解能力和任务执行能力。
北京软体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CTO鲍磊
北京软体机器人鲍磊在圆桌论坛中分享了软体机器人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的挑战与经验。他指出,技术转化需深刻理解客户需求,将需求转化为具体技术指标,并组建具备工程能力的研发团队。经过团队长时间的材料与工艺打磨,公司软体机器人技术终于实现工业级应用。他认为,这一过程强调技术创新与工程实践的紧密结合,对未来仿生机器人技术的商业化具有重要启示。
▍结语与未来:
从具身智能到人形机器人再到仿生机器人技术的探索,2024中关村仿生机器人大会通过搭建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促进了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加速了科技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势必将成为2024仿生机器人领域的年度标杆事件。这不仅是一次仿生机器人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对未来仿生机器人产业发展方向的引领,我们相信未来仿生机器人技术将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数智化转型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