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守护眼健康,第六届中国视觉科学会议在穗举行

安装在显微镜上的智能卡、放在桌上的读写行为机器人、预测眼病的智能系统……11月28日至12月1日,第六届中国视觉科学会议在广州举行。会上,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视觉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前沿。记者从现场了解到,越来越多人工智能应用在眼科领域,帮助群众精准早筛早诊。

图片

人工智能应用:辅助基层医生诊断

从疾病筛查、辅助诊断,到个性化医疗方案、智能医疗器械……近年来,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逐步深化。会议现场,人工智能技术话题同样备受关注。

在眼科领域,智能诊疗技术突破贯穿筛查、诊断、治疗、随访、预测等环节。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医院院长林浩添介绍,手术智能辅助个性化决策系统、疑难罕见眼病智能科学随访系统、基于智能服务云平台的“三级诊疗”模式等数字眼科诊疗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帮助医生更加及时准确地诊断,并为患者节约诊疗费用。

在人工智能辅助下的“三级诊疗”模式中,一级为个人和家庭使用智能移动终端,二级为社区和基层医院使用基础检查设备智能机器人和云平台,三级为三级综合及专科医院使用智能专业设备,可实现大规模人群的精准早筛、早诊。

图片

现场,“聚身智能化在医疗设备中的应用”也获得关注——以往许多传统医疗设备没有智能化,分析数据需要连上“云端”。未来,在显微镜等医疗器械上装上一张智能卡,无须联网就能在本地直接形成报告分析患者的数据。

“智能卡搭载了眼科大模型,相当于为医疗器械装上了‘大脑’。”南方科技大学深港微电子学院副院长余浩介绍,团队正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合作研发,该大模型将自动生成检查报告,这将有助于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作出更加专业准确的诊断,提升基层医疗水平。

举例而言,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将能识别干眼等眼病,远程为患者提供诊断,“干眼患者可以在家笑一笑,或者根据处方自行买药,减少到医院就医的次数。”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防盲治盲办公室主任梁凌毅教授说。此外她参与的一项临床研究成果发布,证实了每天进行“笑的训练”,其效果与人工泪液0.1%玻璃酸钠疗效相当。

值得一提的是,眼健康不仅关注眼睛本身,越来越多专家关注到,眼病和心理是相互作用的关系。梁凌毅表示,人体接收外界信息80%以上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而情绪的波动是受到外界影响,因此眼睛与神经心理会互相影响。“每天大笑即便是假笑,不仅能缓解干眼症状,还能改善焦虑抑郁的状态。”

图片

关注儿童眼健康:新技术、新观念

儿童青少年眼部健康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问题。《中国眼健康白皮书》显示,2023年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高达53.6%,且呈现出低龄化、重度化的趋势,眼部疲劳、干涩、红肿等问题也日益普遍。

将筛查端口前移,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研发的婴幼儿视功能损伤居家筛诊系统,可实现对超过16种婴幼儿常见致盲眼病引起视功能损伤的早期检测。除此之外,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屈光与青少年近视防控科主任杨晓教授介绍,医院视力检测智能系统的研发使用,能将孩子在医院检查的视力录入后形成数据分析,预测孩子未来3年、5年、10年的视力状态,让家长带孩子提早介入预防近视。

图片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临床研究中心主任何鲜桂教授则提到,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是预防近视的最佳方式,该中心研发监测户外活动时间的手环,并将结果反馈在小程序进行排名。她还介绍了可以监测孩子用眼时长和不良坐姿的桌面读写行为机器人,以及记录戴眼镜时长和测量环境光照的智能眼镜架,借助人工智能做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

儿童眼健康与众多因素有关,其中可能还包含大脑认知能力。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研究员常帅正在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患有斜视的儿童在阅读方面存在一定困难。他说,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大脑皮层认知功能不足的情况下,可能造成双眼的协同、聚焦、运动等功能缺陷,进而导致斜弱视的发生。目前,他计划从认知功能、视觉协同等角度,开发对斜弱视更有针对性的训练或治疗方法。

文、图|记者 朱嘉乐
通讯员 邰梦云 唐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