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御驾亲征高句丽之战,是打赢了还是打输了?看战损就明白了

唐太宗御驾亲征高句丽之战,仗是打赢了,但未达到战略目标,看你怎么理解了。

如果看战损比,唐朝确实是赢了;如果以是否达到战略目标为胜负来说,唐朝没打赢,没打赢不是输了,而是平了。

唐征高句丽这一战,唐军战术打得非常巧妙,但在战略上放不开手脚,根本原因就是李世民已经是皇帝了,不能再像他年轻的时候打王世充、窦建德那样冲锋陷阵、敢于冒险,因此这一仗打得有些畏手畏脚。

我个人的看法,唐太宗如果不亲征,坐镇幽州指挥,也许这仗还能打赢了。

唐太宗攻打高句丽的原因是什么?

图片李世民

起因是百济联合高句丽攻打新罗,新罗向唐朝求援,唐朝派使者要求高句丽罢兵,高句丽权臣泉盖苏文拒绝了唐朝的要求,唐太宗于是发兵攻打高句丽。

表面上看是高句丽不听唐朝的劝说,实际上真正的原因是:高句丽破坏了周边藩属国对唐朝宗主国的政治秩序

一旦高句丽不听唐朝命令,而且受不到任何的惩罚,唐朝对周边藩属国的颜面就会扫地,高句丽这一行为等于是在挑战唐朝宗主国的地位,无论是政治上还是颜面上,唐朝攻打高句丽都没有错。

从唐太宗攻打高句丽的战略部署来看,这一战事前的战略目标是灭亡高句丽,而不是让对方臣服,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为的就是让高句丽臣服,但高句丽一直反反复复,打他就臣服,不打他就不听命令,只有灭亡了高句丽,才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像唐朝灭亡东突厥一样。

图片唐征高句丽路线图

唐征高句丽之战一共动用了十余万军队,分为水陆两路大军分别出击,水路以张亮为首,有军队4万人,陆路以李勣为首,有6万唐军,另外还有一些少数民族仆从军。

与隋炀帝动用百万大军相比,唐军显得相当精简,隋征高句丽靠的是实力,唐朝靠的是战略与战术,唐朝陆路军队分为北中南三路军队,利用声东击西之计,佯攻北线,等高句丽军队救援北线时,唐军趁机攻取北线另一个城池-盖牟城(今辽宁抚顺南),俘虏2万人口,10万石粮食,唐军在辽东也有立足之地

唐军迂回包抄了辽东城(今辽宁辽阳),用20天时间攻破了辽东城,斩杀高句丽军队一万余人,俘虏士卒一万余人、百姓4万余人,这是唐军攻陷的第二座城池

唐军水军攻陷了卑沙城(今辽宁大连市金州区),俘虏8000人,高句丽白岩城(今辽阳东)向唐军投降,接下来唐太宗开始攻打安市城,高句丽北部都督高延寿、南部都督高惠真率领15万高句丽、靺鞨联军救援。

图片唐军用声东击西之计攻下辽东城

唐太宗利用诱敌深入之计,利用突厥骑兵引诱高靺联军进入包围圈,再内外联合收割了这支15万人的敌军,斩杀2万余人,俘虏3.6万人,其余人等被唐太宗放走,高延寿、高惠真均被唐军俘虏。

但是唐军未能攻克安城市,并且止步于安城市,李道宗建议绕过安城市,奇袭乌骨城(今辽宁凤城边门镇),再趁机直取平壤城(高句丽都城)。

但这一建议被唐太宗否决,认为太过冒险,安市城没有攻下,贸然攻取后面的城池,有可能会被敌人切断补给线,况且唐太宗是御驾亲征,不能冒险,所以放弃了这个建议。

唐征高句丽之战,从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七月一直打到第二年九月,由于北方的冬天来得特别早,即将进入寒冬,不利于唐军作战,于是唐太宗下令撤军。

来对比一下双方的战损:

图片唐军用诱敌深入之计击溃15万高句丽援军

高句丽方面:损失大小城池十座,分别是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辽东地区最为核心的辽东城被唐军轻松攻取,隋炀帝当年的百万大军都未能攻下辽东城,高句丽军队被斩杀5万余人,被俘虏军队7万余人,被击溃军队十余万,被俘虏百姓6万余人,损失马五万匹,牛五万头,铁甲万领,被唐朝迁走人口7万。

唐军方面:损失军队2000余人,损失战马8000匹

唐军以2000人的代价消灭高句丽军队十余万人,这样的战争还不叫胜利,那什么叫胜利?

后来唐太宗专门为这一战写了一首诗:

《伤辽东战亡》:凿门初奉律,仗战始临戎。振鳞方跃浪,骋翼正凌风。未展六奇术,先亏一篑功。防身岂乏智,殉命有余忠。

图片唐军受阻于安市城下

大概意思是:执行东征的军令,用强力打开通往辽东的禁闭之路,我亲临东征战场,唐军像龙一样腾空而起,施展自己的战功,顶着强风高飞入天,我未能想出破敌妙计,使得众多将士不幸捐躯,以身殉职的将士不是缺少防身之术,而是他们忠心耿耿,愿意为朝廷牺牲。

从这首诗来看,唐太宗把唐军将士失利的原因揽到自己身上,认为自己没有好的战略彻底击败敌人,而导致将士伤亡,但从双方的战损比来看,唐军能打出这样的战绩,已经是大胜仗了。

只是唐太宗过于谦虚,认为没有达到战略目标,没有灭亡高句丽,你要知道唐太宗在唐朝统一战争中,以及唐朝初年的所有对外战争中,几乎都是以灭国为战略目标的,虽然未能一次性灭亡高句丽,但为唐高宗灭亡高句丽打下了基础。

图片唐太宗李世民

这一战,唐太宗还在战略上瓦解了高句丽的辽东防线,除安市城和乌骨城之外,高句丽在辽东的部分城池被唐朝攻破,这些城池中的百姓或被唐朝迁走,或者被迫退走,导致辽东地区数百里荒芜人烟,导致高句丽失去数百里的战略缓冲区,没有辽东的高句丽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这一战略意义非常重要,隋朝三征高句丽失败,主要原因就是被挡在辽东,如果没有辽东,隋炀帝都能灭亡高句丽,虽然隋朝也想突袭平壤城,30万隋军越过辽东想攻打平壤,但中了高句丽人的计谋,几乎被全歼。

高句丽失去辽东之后,实力大减,唐太宗继续用骚扰的方式奇袭高句丽,最终为唐高宗灭亡高句丽立下基础,唐太宗征高句丽之战除了未能达到战略目标之外,就是一场完完全全的胜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