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30日讯 “渔光互补”是将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相结合,在鱼塘上方架设光伏板阵列,“上面发电,下面养殖”的一种绿色发展新模式。近年来,阳谷县安乐镇坚持党建引领,以创新增收为主线,按照“统筹谋划、试点先行、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的总体思路,走出一条盘活“废弃坑塘”,发展“渔光互补”项目促进村集体增收的新路子。
“我们村之前的闲置坑塘面积不小,一直没想到如何利用。现在建设了这些光伏,每年都给坑塘租赁费。我们还在坑塘里养起了鱼,这都是看得到的收入。”在安乐镇孟洼村,村支书孟宪瑞向记者介绍着“渔光互补”项目带给村里的新转变。孟洼村的这些坑塘里建设的是安乐镇开展“渔光互补”项目的第二期工程。据了解,项目共分三期建设,与后屯村、袁楼村、于营村等12个村一起共建成了占地面积达330余亩、装机容量为16.4兆瓦的“渔光互补”项目,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50多万元。
在项目实施之初,安乐镇积极搭建平台,拓宽融资渠道,为项目顺利建设提供资金基础。一是引进社会资本。成立渔光互补招商引资专项领导小组,积极和光伏企业对接,组织多家光伏企业到坑塘整治的村实地进行实地考察,科学制定投资方案,实现现场签约。二是支部领航带动。为确保“渔光互补”项目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有效链接,积极发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示范带头作用,采取“党组织+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发展产业,通过给予农户投资、补贴等形式的支持,鼓励农民购买光伏电站或参与太阳能发电项目,由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与企业签订合同,将光伏板下水面返租农户养鱼,促进资源再增值。
“坑塘治理首先改善了坑塘的水环境质量,我们还在周围种植花草树木、建设休闲步道、打造口袋公园给村民有了休闲去处。此外,通过这种新模式,全镇包括‘渔光互补’‘渔藕共生’等利用型坑塘合计年产生经济效益1300万元,昔日的‘废坑塘’成功华丽转身,成为如今的‘聚宝盆’。”安乐镇党委副书记曹广辉告诉记者。
安乐镇借助“三资”清理与和美乡村建设的契机,通过实施渔光互补项目,安乐镇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大幅提升了土地经济价值。曾经无人问津的“废坑塘”如今华丽转身成为 “聚宝盆”。这一创新举措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范例。
闪电新闻记者 赵赫 聊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