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广州”从古至今吃什么?记者小广在农交会闭眼休息 一梦两千年……

在第二十一届农交会智慧农业、现代农机等展区,农业科技装备琳琅满目,农业农村大数据以科技赋农,茶叶、水果等主题展内品牌林立……小广漫步其中,感受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硕果累累。增城丝苗米、从化荔枝、南沙青蟹……广州的都市现代农业丰富了“食在广州”的餐桌,擦亮“穗农优品”的招牌。

图片

2000年前,“食在广州”吃什么?在广交会展馆逛了一上午的小广,坐在休息区,闭上眼,进入了一个梦境。

两汉:“岭南佳果”早具规模

小广一睁眼,回到2000多年前的南越国时期,此时岭南地区正经历首次大开发,随着南越国积极推广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工具,广州地区垦荒种植也形成了小高潮。田地间,铁农具和牛耕替代了“刀耕火种”,人工栽培的水稻已连片而种。小广沿着稻田走向附近村庄,开饭时分,黍、粟、芋……种类颇多的粮食作物成为不同人家的午餐。

“你们有佐料吗?”小广问一位老乡。“有啊,我们有姜和花椒。”老乡说:“我们还有肉吃呢!自己养猪牛羊鸡,方便得很。”

原来2000多年前的饮食就已这么丰富!小广感叹着,突然眼前一花,来到了两汉时期。此时,水田已具备精细的布局,水利排灌也达到了较高水平。除水稻外,粟、大豆等作物也可见于田间地头。荔枝、龙眼、柑橘等果树品类丰富,“岭南佳果”已具备相当的水平和规模。畜牧业成为每个家庭不可少的生产副业,其中,养猪最为普遍,并已育出品质优良的华南猪型:耳小、身肥、头短是其显著特征。

一眨眼,小广来到魏晋南北朝。小广看到了《南方草木状》这本书,这本书由魏晋时期的文学家嵇含所著,是我国也是全世界现存最早的地方植物志。茉莉、豆蔻、山姜、鹤草等花在书中均有记录,花卉栽培已颇为兴盛。小广还在书中看到利用水面作业的无土栽培,用芦苇或竹短编成架田,无须铺泥就可种植蔬菜。

隋唐:广州成荔枝重要栽培区

到了隋唐,广州农业快速发展,农业多种经营和商品化生产取得较大发展,总体生产水平再上新高度。在耕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作制度改进的情况下,广州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高。水果方面,果树有荔枝、龙眼、柑、橘、甘蔗、香蕉、杨梅、梨、木瓜、黄皮……在唐代,广州已成为岭南荔枝的重要栽培区域,荔枝品质突出。

一晃眼,小广来到了宋代,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广州沿江、沿海一带的围垦造田与水利设施建设快速兴起。小广看到一处地区已形成了“基围+水梪+高畦深沟+园艺作物+禽鱼养殖”的商品农业生产模式。“这是哪里?”小广问道。“这里是河南岛啊,后生。”旁边一位老乡答道。小广才发现,原来这是海珠岛的主体部分。此时,广州地区已栽种了双季稻,夏秋两季都有稻米吃。

接下来的元代,广州农业继续发展,农作物品种愈加丰富,元代《南海志》收录的“花”有11种,“果”有64种,“瓜”有8种。各县更是都有茶叶出产。

明清:农业技术发展丝苗成贡品

到了明清时期,岭南的农业科技,无论是从围田技术、耕作技术、栽培技术,还是蚕桑养殖、果树园艺等都得到了迅猛发展。

时间拨到明中叶后,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出现新的飞跃。小广看到,此时除了传统的如水稻、豆类等粮食作物的产量不断提高外,池塘养殖业的进步也为城郊农业带来新气象。“基种桑,塘畜鱼,桑叶饲蚕,蚕屎饲鱼,两利俱全,十倍禾稼”,桑蚕业和养殖业互相促进形成水陆互动、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到了明末清初,“果基鱼塘+稻鱼轮作”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并在广州地区被广泛运用。

在明清时期,岭南的畜牧业也有了较快发展,尤其是马、牛、羊、猪、鸡、鸭等畜禽的养殖技术有较大的进步。不仅如此,此时牛不再是耕地的工具,还会用牛磨面、榨糖、榨油等。“这时候,吃肉更容易了,吃得也更加精细了!”小广感叹道。

在清嘉庆庚午年(1810年)版《增城县志》记载:“增城白水磜(今朱村白水山)产丝苗米,谷粒细长,饭软香醇,属岭南极品,入贡品之列。”“原来我们现在吃的增城丝苗米在清朝是贡品!”小广心想。

到了20世纪清末,番禺沙湾奶制品已打出了名声。《番禺县续志》记载:“番禺沙湾一地,牛乳知名特著,每日就有牛乳千余斤生产,供给广州及四乡消费。”

新中国成立后:内销出口品种丰富

到了清末,广州相继建立了一些高等院校和农业科研单位(如岭南大学、广东农林试验场等),种植业新技术、新品种也较多引入,再叠加近代工业崛起的影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种植业较快发展,如增城乌榄,年产量曾高达1500多万斤。

随后,小广梦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此时广州耕地1.48万公顷,主要种植蔬菜、果树和其他经济作物,供应城市需求。1960年至1975年,从化、番禺、增城等县相继划归广州,扩大了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的面积。1978年,广州全市农业生产总值6.77亿元,比1949年的2.13亿元增长2.17倍。小广看到,这时期广州农业有所发展,郊区(县)大部分耕地以种植水稻为主,城郊农业分布在现有城区周边,即白云、黄埔、天河、荔湾、海珠区,以发展蔬菜、水果为主。

改革开放后,广州调整了农业生产布局和农村产业结构,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主要生产菜、肉、禽、鱼、蛋、奶、果、花8种农产品供应城市;主要面向广州大市场,同时兼顾面向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

最后,小广到了20世纪90年代,广州农业和农村继续深化改革,通过改革管理机构,探索创新农业经营管理制度;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转型;依靠科学技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小广看到,此时农业经济得到全面、协调、健康、快速的发展,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都市农业发展渐具雏形,为新世纪广州现代农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如今:都市现代农业之路更宽

在看到一派欣欣向荣的农忙景象后,小广睁开眼,又回到了广交会展馆中——眼前参展商介绍着农业无人机,另一边的工作人员说起智慧农业侃侃而谈。“科技赋农,都市现代农业的路走得更宽啦!”小广感叹着。

回到广州,小广还看到和美乡村景象,“一区一策”“一镇(街)一方案”让各区走好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发展之路;同时,“强区促镇带村”,广州突出抓好区域经济发展、镇街功能提升、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实现“串珠成链”,广州的镇村正不断焕发新面貌,小广梦回千年前所期盼的“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成为现实。

从两千多年前农作物种类颇多,到现在整体打造“穗农优品”农业区域品牌形象;从过去使用传统农耕用具到如今科技赋农;从曾经单一种田到现在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广州聚焦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锚定“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强市”目标,正努力走出一条集约高效、业态多样、共同富裕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卢梦谦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杨耀烨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廖黎明、陈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