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丨老戏新生:濒临失传的渔鼓戏与基层剧团的互救之路

全文1260字,阅读约需4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濒临失传的渔鼓戏在滨州沾化吕剧团的努力下,逐渐恢复生机,连续七届登上全国小戏界最高展示平台。

022006年,剧团决定从吕剧转向渔鼓戏,经过多次考察和优化,将原始的渔鼓戏剧本细致优化,改善精进以往道情戏的伴奏乐器。

03为了参加第四届中国小戏艺术节,剧团编排了新渔鼓戏《审衙役》,一举荣获七项大奖,正式改称“中国沾化渔鼓戏剧团”。

04此后,沾化渔鼓戏在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如2009年《追龙缸》再获“优秀剧目奖”,2011年《打板桥》实现“三连冠”。

052019年5月23日,渔鼓戏《老邪上任》荣获第十八届戏剧类“群星奖”,填补了在全国“群星奖”上的空白。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海报新闻首席记者 张一帆 记者 郭九涛 滨州报道

  十多年前,滨州沾化吕剧团资不抵债,年收入不到三万元。演员们不得不炸油条、卖豆芽、蹬三轮、摆地摊养家糊口。作为沾化地方戏曲代表的渔鼓戏,一度濒临失传,只有少数老艺人在苦苦坚持。

  然而,如今剧团从当时的二十多人发展壮大到四十人,每年演出近三百场,且场场爆满。不仅如此,沾化渔鼓戏还连续七届登上全国小戏界最高展示平台——全国优秀小戏小品展演,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这一切,是沾化渔鼓戏剧团拿一场“豪赌”换来的——团长和演员们把全部身家都押在了濒临失传的渔鼓戏上,试图与渔鼓戏完成一场“不成功便成仁”的拯救。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分布于黄河下游及其周边地区的沾化渔鼓戏、莱州蓝关戏、临淄八仙戏等同属于道情戏系统,是山东省具有代表性的戏剧品种。清雍正元年,胡家营村重修道观时,有云游道士来此说唱。村民们学会其腔调,民间艺人加以充实,将说唱形式的渔鼓道情发展成为行当齐全、文武兼备的渔鼓戏。据《中国戏曲志·山东卷》载,每逢三月三庙会、九月香火会,人们便在道观面前搭戏台唱会戏,农闲时则聚集戏房排练新戏,春节登台演出直至出正月。后因历史原因,戏班相继撤销,渔鼓戏的发展便停滞了。

  2005年,沾化吕剧团濒临破产,沾化青年王春贞竞聘为吕剧团团长。就在当时,滨州戏曲音乐家王永昌先生告诉他:“沾化的渔鼓戏是宝贝。”

  2006年3月,上任不足一年的王春贞会同王永昌、王新生、孙洪林等滨州市戏剧专家,赶到了渔鼓戏发祥地胡家营村,寻访渔鼓戏老艺人,挖掘传统曲谱、剧目以及文物。

  经过多次考察、反复思考,王春贞等人决定,剧团从吕剧转向渔鼓戏。

  在积累了大量原始唱腔及口述笔记等珍贵资料后,剧团将原始的渔鼓戏剧本细致优化,改善精进以往道情戏的伴奏乐器,将“渔胡”搬上了伴奏舞台。

  为了参加第四届中国小戏艺术节,王春贞和剧团演员们紧锣密鼓编排了新渔鼓戏《审衙役》。

  2006年4月29日,渔鼓戏《审衙役》一搬上舞台就荣获了中国小戏艺术节等七项大奖。同年5月,沾化吕剧团正式改称“中国沾化渔鼓戏剧团”。10月28日,应文旅部社会文化司邀请,渔鼓戏剧团进京演出——这也是沾化艺术头一次进京。当年12月,沾化渔鼓戏被列入山东省非遗代表作名录。2008年6月,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

  2007年10月,在第二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暨第二届全国小戏小品大赛上,首次参赛的渔鼓戏剧团携郑板桥系列剧之一《审衙役》,以小戏类剧目第一名的成绩夺得“优秀剧目奖”。

  2009年,剧团排练的郑板桥系列剧之二《追龙缸》,再获“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大赛的“优秀剧目奖”,沾化渔鼓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2011年,郑板桥系列剧之三《打板桥》再登“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大赛榜首,实现“三连冠”。

  2017年,王春贞和他的主创团队开始创排渔鼓戏《老邪上任》。一经推出,就凭借曲折动人的剧情、诙谐幽默的表演和渔鼓戏独有的唱腔,赢得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叫好。

  2019年5月23日,《老邪上任》一举摘得十八届戏剧类“群星奖”,这是自戏剧类评奖改革以来,山东省第一次荣获该项奖项,填补了在全国“群星奖”上的空白。

  就这样,一个曾经濒临消亡的古老剧种,在齐鲁大地生根、开花、结果,历经时代更迭、风雨飘摇,又以全新的姿态回到百姓身边,迎来历史发展的新时期。一个曾经不为人知的县级剧团,用文化的养分传递着家乡血脉,反哺着当地民众,终于在困顿中涅槃重生。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