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弦歌不辍 | 接触得到的传统 “活”起来的文化

济宁,具有7000年文明史,素有“孔孟之乡、运河之都、礼仪之邦”的美誉。儒家思想与运河文化在此交汇,滋养着济宁的发展,也润泽着百姓的心灵。11月28日、29日,“何以中国·弦歌不辍”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走进济宁,感受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在这里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传统文化是人们接触得到的日常,同时,在数字科技的赋能下,人们对于传统文化也有了更多新的体验。

博物馆在身边 从文物中读懂文化

在济宁有一处火出圈的网红IP——济宁市文化中心,它包括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及配套的商业综合体,成为济宁市的“城市客厅”和“城市名片”。

图片

“这套文物就是春秋时期的书刻工具,它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制作简牍的工具,就类似于古人的一个文具盒。”济宁市博物馆宣教部副主任黄晓晨生动地介绍着这里的文物,带领着大家探寻历史的印记。 “这个青铜簠出土时里面排放着三角形食物,食物里面还有馅,分析认为是中国传统的美食水饺或早期馄饨,这件器物的出土也是把我们中国人吃饺子的习俗追溯到了2500多年以前的春秋时期。”

图片

徜徉在文物之间,漫步在展厅之内,犹如踏入时间的长廊去亲眼见证千年古物的风华再现,感受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匠心。那些沉默的展品在玻璃橱窗的映衬下,展现着泱泱华夏五千年的文化魅力,人们可以在观摩中领悟先人的智慧结晶,传承文化的薪火。

融入日常教育 畅游传统文化的海洋

“面向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更需要新一代青少年的赓续传承。”济宁学院附属小学党委书记、校长钱广书说。在这所学校,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育,学生们可以在日常接触与实践中充分感受传统文化。

图片

济宁汉碑课程、趣味陶艺课程、传统美食课程、中药种植课程等富有传统文化基调的特色校本课程,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全方位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形式多样的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以及校外主题实践活动,吸引学生深度参与其中,使其在实践体验中真切感受传统文化的活力。

图片

济宁学院附属小学“浣笔泉”石雕

据了解,济宁学院附属小学开发实施了三大系列22门校本课程,并把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纳入课程表统一管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心仪的课程,如同孔子因材施教,使学生们各展其长,在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科技融生活 传统文化焕新彩

图片

“这些是济宁古八景的插画创作,打开手机扫一扫,又会有全新的探索。” 山东豆神动漫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春青带领大家进行了体验。“通过AR技术,景点又活起来了,还有语音互动。”

据了解,豆神动漫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在前沿数字科技领域发力,致力于打造元宇宙、VR/AR、裸眼3D、折幕影片等前沿数字交互式沉浸式技术的探索研究及应用,近年来持续深耕济宁本地本土深厚的文化资源,相继研发了《孔子六艺》《画意济宁》《济宁运河文化长卷》《儒家五常》等20余个落地项目,实现了“科技+文化+N”的跨界整合。

图片

孔子数字人

这些数字技术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交融的作品,不仅让大家触摸到成立在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产,更能亲耳听到历史的声音,在新时代发出铿锵有力的回响,真正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

当文化遇见数字科技,越来越多的奇妙之旅已经开启,古老的文明在现代科技的辉映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荔枝新闻记者/张紫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