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莹莹(西安工业大学)
近年来,网络直播行业飞速发展,带货直播、医疗养生、法律咨询……内容五花八门。但在直播间,连麦的网友并不都是真实的,很多都是为烘托直播间气氛、吸引流量找来的“托”,业内又将这个群体称为“麦手”。有消费者告诉记者,因为轻信了这些连麦的虚假故事,充值千元购买课程难以维权。此外,记者调查发现,围绕着“麦手”兼职本身,还出现了靠拉人头赚佣金的招聘骗局。(11月29日 光明网)
据悉,“麦手”按剧本连麦,假装互动,他们并非来展示真实内容,而是通过精心编排的剧本进行“假买诱导”。通过伪装的互动引导观众做出购买决策,这实际上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流量骗局。本应建立在真实互动基础上的主播、平台与观众关系,在这种套路化操作下被彻底消解。背后反映出部分平台对流量至上的病态追求,将直播的本质从“内容为王”异化为“噱头至上”。
虚假互动绝非无害。一方面,它误导观众情感,引发不必要的消费冲动;另一方面,它导致直播行业公信力的坍塌。在恶性竞争中,优质内容被淹没,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针对“麦手”现象,法律层面已初步明确其虚假宣传的性质。根据《广告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规,利用虚假信息诱导消费行为属于违法。然而,现实中更棘手的问题是,许多“麦手”连麦并不直接涉及消费诱导,而是通过低俗、猎奇的内容吸引眼球,进而对社会风气和行业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要治理这类“打擦边球”的现象,法律和行业标准需双管齐下。在法律层面,应进一步细化直播内容的审查标准,尤其是在打击虚假信息和不良内容方面,应加大惩戒力度。“清朗·网络直播领域虚假和低俗乱象整治”专项行动中,针对“欺骗消费者、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整治已成为一个良好的示范。同时,平台作为治理主体,必须主动承担责任,建立完善的内容审核机制和用户反馈体系,从源头杜绝不良内容的传播。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平台的自律与责任意识。平台应摆脱对流量的过度依赖,转向通过优质内容赢得市场。通过提升互动透明度和打造真实的社群氛围,才能重塑用户对平台的信任。用户也应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在面对直播间五花八门的内容时,需保持理性思考,警惕剧本化的套路陷阱。当用户不再盲从、平台不再纵容,直播行业才有可能走向真正的成熟与规范。
直播间不能失“真”。直播行业的繁荣,归根结底依赖于用户的信任与优质内容。唯有诚信为基,内容为本,才能实现可持续的良性循环。打击“麦手”乱象,不仅是维护市场秩序的需要,更是守护公众信任与行业未来的关键之举。在流量与诚信的天平上,直播行业亟待找到新的平衡点。唯有如此,这场流量狂欢才能从表面的喧嚣走向内在的丰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直播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