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红山文化的“源与流”?封面对话贾笑冰|考古队长

全文1950字,阅读约需6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2024年是红山文化命名的第70周年,红山文化的发现与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其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源头性地位已得到学术界普遍认可。

02牛河梁遗址群是红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遗址,其中包括中国第一座祭坛,可能是红山文化先民崇拜先祖的圣地。

03为把握红山文化发展演变的过程,考古队采取了“双管齐下”的策略,包括重点遗址的发掘和详细的野外调查。

04红山文化对其他地域文化产生了影响,如继承了辽西的文化传统,吸收了周边考古学文化的因素,如仰韶文化的彩陶技术。

05此外,中国考古经验在1949年之后中国首次赴埃及的考古发掘中发挥了作用,展现了文明互鉴的双向交流。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徐瑛蔓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报道

2024年,是红山文化命名的第70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星灿曾评价道,70年来,红山文化的发现与发掘走过了辉煌的历程。从确认文化面貌,到发现并发掘了大量红山文化聚落,随着红山文化的发现与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其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源头性地位,已经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

作为红山文化极具代表性的遗址,牛河梁遗址群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里有中国第一座祭坛,“敬天、礼地、法祖”的祭祀体系或源于此。这里还是红山文化中具有都邑性质的遗址,是红山文化最高层次的中心聚落,也是红山文化先民崇拜先祖的圣地。

11月下旬,封面新闻记者来到牛河梁遗址考古工作站,对话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世界考古研究室主任、牛河梁遗址考古发掘领队贾笑冰,了解牛河梁遗址群,乃至红山文化考古发掘的重点与突破。

图片

贾笑冰 图据受访者

封面新闻:牛河梁遗址经历了多次发掘工作,也有了瞩目的成果。从您担任考古队长以来,发掘工作中最具挑战性的内容是什么?

贾笑冰:最具挑战性的工作,就是在约30万平方公里的大范围里,如何把握红山文化发展演变的过程,如何掌握从红山文化发展成为红山文明的过程,是最具难度的。

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工作的开展,我们可以看到红山文化的分布范围更大,从原本的辽宁西部、河北北部、内蒙古东南部,扩展到了河北张家口地区。在洋河流域、桑干河流域,我们陆续也发现了大批红山文化的相关遗迹。

目前发现的红山文明最晚的时期,大约在距今5000-4900年。在这之后,红山文明又去了哪里?是凭空消失了吗?一个是源的问题,一个是流的问题,还有其自身发展的过程,如何在广大的范围内把握这些内容,这个是最具挑战的工作。

封面新闻:针对这些难题,考古队预计如何开展工作?

贾笑冰:在准备考古发掘项目的时候,我们就考虑到这一点,设定了一个方案叫“双管齐下”。

一是对重点遗址的发掘,比如说牛河梁遗址。在针对“面”的方面,这么大的分布范围,时间跨度这么长,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发掘所有遗址。我们就采取调查的办法,开展详细的野外调查,通过调查获取的一些新的信息,比如说陶片、人工遗迹,进而获取基本的考古学调查资料,再进行整合分析。比如说能不能解决红山文化的分期问题,或者说人口增长的问题。发掘和调查并行,加上一些多学科的综合分析,慢慢地呈现出红山文化发展的变化。

封面新闻:玉龙在红山文化中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它为何并不出现在牛河梁遗址的高等级墓葬中?

贾笑冰:玉龙在红山文化里边是一个很普遍的东西。在牛河梁遗址群的30万平方公里分布范围里边,至少从中期开始,都有玉龙的影子。就目前的认识而言,最高等级的墓葬里头从来不出玉龙。

关于玉龙形象的来源推测有很多。有些学者认为可能跟赵宝沟文化陶器上的神兽形象有关。实际上,这种玉龙很可能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被接受后,又加入了红山人对这种动物形象的认识,形成的特殊形象。因为它相对来说更好识别,也就把它作为一种互相认同的符号,扩散到整个红山社会。就像筷子一样,因为它很普通,才能够让所有的人都在使用、认可,奠定了它可以作为同一个人群的身份标志。

它和我们中国人现在的龙崇拜当然是有关联的。这种玉龙的形象并没有随着红山文化的衰落而消失,在良渚,在石峁,在石家河,我们都看到了这种形象的影响。一直到汉代,龙的形象才发展成为伸展的、标准的形态。

图片

贾笑冰(右二) 图据受访者

封面新闻:红山文化对其他哪些地域文化产生了影响?

贾笑冰:文明的交流和互鉴永远是双向的。

比如说红山文化继承了辽西的文化传统,也吸收了周边考古学文化的因素,比如说来自仰韶文化的彩陶。但这种影响我叫它技术传播,它引进了仰韶文化的彩陶技术,是为了强化辽西地区自身的文化传统。

又比如说与长江流域凌家滩文化的关系。在凌家滩遗址发现的玉人,有立姿和跪姿两种姿势的。这种两只手放在胸前的姿势,与红山文化中是一样的。

还有最新在内蒙古元宝山红山文化积石冢出土的人字形冠饰,以及玉猪龙这种蜷曲型的龙形象,人类对地形地貌的认知和改造方式,两个遗址之间都有相似的地方。

这究竟是两个社会发展到差不多的阶段,而产生相似的认知,还是说他们之间有相互的交流,我想更偏重于后者。

而在更多的遗址中,红山文化的传承不一定体现在器物上,更多的可能体现在信仰和思想方面的传承,比如说瘗埋和燎祭的祭祀方式。

封面新闻:您参与了1949年之后中国首次赴埃及的考古发掘。中国的考古经验跟方法,在这一次的合作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贾笑冰:埃及的考古学已经发展了200多年了,已经形成了一套工作方法和理念。当然,我们有自己的传统方法和理念。我们去了埃及以后,也有一段时间的磨合,我觉得这也算是文明互鉴的一种(笑)。虽然埃及历史同样悠久,但它的地形单一,文明遗迹几乎就是沿着尼罗河两岸,也就是耕作区分布,部分存在于耕作区和沙漠之间交界的地方。他们的建筑形式也比较简单。我们国内的考古不仅延续时间长,文化面貌不同,存在范围也广,地形多样,所以我们的经验理念和方法来源于多地形下考古发掘和研究经验的总结。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