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第一贵族孔门,爵位怎样从汉代演变到今日|文史宴
文史宴
2024-11-29 20:29
发布于中国香港
历史领域创作者
汉高祖十二年
(
前
195
年
)
,刘邦封孔子九世孙孔鲋(字子鱼)为“奉祀君”,称为孔子嫡系后裔世袭受封之始;汉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
43
年),元帝拜孔子十二世孙孔霸为太师,赐爵关内侯,食邑八百户,号褒成君。孔霸卒,成帝由其长子孔福袭封关内侯,这是孔子嫡裔爵位世袭的开始;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
1
年),尊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并封孔子十六世孙孔均为“褒成侯”,以奉孔子祀。
终两汉之世,除汉哀帝封十四世孙孔福为殷绍嘉侯、汉明帝封十八世孙孔损为褒亭侯、汉安帝封十九世孙孔曜为奉圣亭侯外,两汉封号以“褒成侯”为主。至曹魏改号宗圣侯;晋、南朝宋改号奉圣亭侯;北周时,晋封邹国公;隋文帝续封邹国公,炀帝改绍圣侯。
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
626
年)改封褒圣侯,开元二十七年(
739
),追赠孔子为文宣王,以孔子嫡裔原封褒圣侯者改封“文宣公”。宋仁宗至和二年(
1055
),太常博士祖无择上言仁宗:
按前史,孔子后袭封者,在汉、魏曰褒成、褒尊、宗圣,在晋、宋曰奉
圣,后魏曰崇圣,北齐曰恭圣,后周、隋并封邹国,唐初曰褒圣,开元中,
始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又以其后为文宣公,不可以祖谥而加后嗣。”
其意在于孔子嫡裔爵名“文宣公”是将其先祖孔子之美谥加在后裔身上,于礼法有误。请求朝廷根据“尊儒褒圣”之义,为孔子后裔另定封号。而仁宗在廷议后,遂下诏改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之文宣公爵位为“衍圣公”。诏曰:
孔子之后,以爵号褒显,世世不绝,其来远矣。自汉元帝封为褒成君以
奉其祀,至平帝时封为褒成侯,始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褒成,其国也;
宣尼,其谥也;公侯,其爵也。后之子孙虽更改不一,而不失其义。至唐开
元中始追谥孔子为文宣而尊以王爵,封其嗣褒圣侯为文宣公。孔氏子孙去国
名而袭谥号,礼之失也盖自此始。朕稽考前训,博采群议,皆谓宜法汉之旧,
革唐之失,稽古正名,于义为当。朕念先帝崇儒术,亲祠阙里,而始加至圣
之号,务极尊显之意。肆朕纂临,继奉先志,尊儒重道,不敢失坠,而正其
后裔嗣爵之号不其重欤!宜改至圣文宣王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
哲宗元祐元年(
1086
)改封四十七代孙孔若蒙为“奉圣公”,专主祀事,不预他职,遇郊祀大礼,赴阙陪位;元符元年(
1098
)若蒙坐事废封,改由其弟孔若虚袭封奉圣公。若虚故,仍由若蒙之子孔端友袭封;徽宗大观四年(
1110
)复改封孔端友为衍圣公,后世遂相沿不改。
从此,孔子嫡裔爵号“衍圣公”一直到民国二十四年(
1935
)南京国民政府改孔子第七十七代孙袭封衍圣公孔德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为止,从
45
代到
77
代,衍圣公的爵位共传承
32
世,历时
880
余年,先后承袭者
41
人。
原本历代朝廷册封的世袭爵位仅限于孔氏的宗子,然而从明代开始,对其他儒门圣贤的后裔也予以册封。但这些封号严格来说并不是爵位,而只是官职,也就是说其他圣贤的后裔并无世爵,只有世职,这些人便被统称为“翰博”。
翰博,就字面而言是翰林院五经博士的简称,但实际上包括了翰林院五经博士与太常寺五经博士两种。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自明景泰年始封颜子孟子嫡裔、嘉靖年始封曾子嫡裔后,相应具沿,成为制度。到了清顺治元年,更是完全继承了明制,且“皇清隆眷”,
清顺治元年(
1644
年)的诏书规定“衍圣公长子则承大爵,次子至十五岁则授以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以主中庸书院子思子祀;三子则袭太常寺博士,主汶上圣泽书院祀。每随一代公爵递为更授”。
孔氏翰博是指衍圣公之二弟、三弟承袭和孔氏南宗承袭的爵位。这一代衍圣公去世,下一代袭爵时,则此两种博士由下一代二、三子袭爵(若衍圣公为独子,其祀则兼祧)。
而孔氏南宗主要是“奉南宗庙祀”,在承袭上与前无涉,其爵位在历史上,一直不是延续的。从元至元十九年(
1282
)忽必烈议立孔子后,孔子五十三代孙、衍圣公孔洙让爵后,直至明弘治十八年(
1505
),由衢州知府沈杰奏请、正德六年(
1506
)方授五十九代孔彦绳为将仕郎、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自此,中断了
250
年之久的南宗孔氏,始又袭封,享受衍圣公次子之待遇。但孔彦绳身后,明政府又是数代未封。直至清顺治九年(
1652
),由六十五代孔衍桢复又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衔。
清代规定的衍圣公下属翰林院五经博士除了孔氏翰博外,其余世袭五经博士还有:
东野氏。康熙二十三年,授元圣周公七十三世孙沛然。
姬氏。乾隆四十三年,授周公七十七世孙肇勋,主咸阳庙祀。
颜氏。顺治元年,授复圣颜子六十八世孙绍绪。
曾氏。顺治元年,授宗圣曾子六十四世孙文达。
孟氏。顺治元年,授亚圣孟子六十三世孙贞仁。
仲氏。顺治二年,授先贤仲子路六十一世孙于升。
闵氏。康熙三十八年,授先贤闵子骞六十五世孙衍籀。
冉氏。雍正二年,授先贤冉子伯牛六十五世孙士朴。
冉氏。雍正二年,授先贤冉子仲弓六十七世孙天琳。
端木氏。康熙三十八年,授先贤端木子贡七十世孙谦。
卜氏。康熙五十九年,授先贤卜子夏六十四世孙尊贤。
言氏。康熙五十一年,授先贤言子游七十三世孙德坚。
颛孙氏。雍正二年,授先贤颛孙子张六十六世孙诚道。
有氏。乾隆五十三年,授先贤有子若七十二世孙守业。
伏氏。嘉庆十年,授先儒伏子胜六十五世孙敬祖。
韩氏。乾隆三年,授先儒韩子愈三十世孙法祖。
张氏。康熙二十六年,授先儒张子载二十八世孙守先,主凤翔庙祀。
邵氏。康熙四十一年,授先儒邵子雍三十世孙延祀。
以上每姓俱各一人。
朱氏二人。顺治十二年,授先儒朱子熹徽派十五世孙煌,奉婺源庙祀;康熙二十九年,授闽派十八世孙溁,主建安庙祀。
历史上,五经博士的袭封均由衍圣公保举,并受衍圣公管理与节制。“应袭者十五以上,衍圣公保送礼部,考试果能文理通晓,注册察俟。承袭之时,衍圣公察案具题授职”。
五经博士凡进京陪祀,在曲阜接驾,孔庙祭祀等俱由衍圣公率领。见面行师生礼,每遇朝廷大典随衍圣公入京行礼,曲阜孔庙春秋大祭以束修助典。五经博士及所属官凡经人控告,均得由衍圣公“先行传讯,或自行断结,或移送地方官审讯”,未经衍圣公传讯。地方官不得先行审理。
值得一提的事,清代在以上圣贤后裔之外,另册封洛阳、当阳和解州三地的关羽后裔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并不在衍圣公的管理节制之下。
进入民国以后,民国二年二月(
1913
),大总统袁世凯通令全国,称孔子之道,“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树万世师长,亘百代而常新。凡有血气,咸蒙覆帱,圣学精美,莫与比伦。溯二千年历史相沿,率循孔道,奉为至圣;现值新邦肇造,允宜益致尊崇”,“孔学撷道德之精,立人伦之极,渊泉溥博,沾被无垠,高山景行,响往弥笃”,令“所有衍圣公暨配祀贤哲后裔,膺受前代荣典,均仍其旧,惟尊圣典礼重,应由主管部详稽故事,博孝成书,广征意见,分别厘订,全核而告”。
同时,袁世凯以民国政府名义颁布《崇圣典例》。在这份《崇圣典例》里,把圣裔分成“世爵”(衍圣公)和“世职”(翰博)两类:
第一条
衍圣公膺受前代荣典,均仍其旧。其公爵按旧制由宗子世袭,报经地方行政长官呈由内务部核请承袭;
第四条
圣贤后裔旧有五经博士等世职,兹均改为奉祀官,世袭,主祀;
其旧设奉祀生裁撤之。奉祀官按旧设额置:
1
、至圣后裔世袭奉祀官八员;
2
、先贤先儒后裔世袭奉祀官二十员:先贤东野氏、颜氏、曾氏、孟氏、
闵氏、冉氏耕、冉氏雍、端木氏、仲氏、言氏、卜氏、孙氏、有氏、朱氏、
周子敦颐、程子颢、程子颐、邵子雍、张子载,先儒韩子愈后裔,世袭奉祀
官各一员。前项至圣、先贤、先儒后裔世职由衍圣公及各氏按照旧例,报由地
方行政长官呈明内务部核准承袭。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已没有了关氏后裔世袭的名额。
民国二十四年(
1935
年)一月十八日,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决议:“兹以孔子嫡系孙孔德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以特任官待遇。”(按:当时对文官的任命分特任、简任、荐任、委任四种,以特任规格最高。颜、曾、孟亦改为:复圣奉祀官、宗圣奉祀官和亚圣奉祀官;孔氏南宗改称孔氏南宗奉祀官。)
“孔子之道,昭垂两千余年。为我国民族一切文化之中心,凡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之各种固有美德,莫不秉其渊源,受其化育。”为卫护民族文化、延续千年文明,
1934
年
10
月
4
日,国民党中常会通过《修理孔子陵庙办法》,规定除由政府拨款,另对全国各校毕业证书附收捐款来解决经费。
11
月
15
日,国民党中常会第
147
次会议通过《尊崇孔子发扬文化案》,该案决定:
(一)、至圣后裔世袭奉祀官八员;
(二)、先贤先儒后裔世袭奉祀官二十员:先贤东野氏、颜氏、曾氏、孟
氏、闵氏、冉氏耕、冉氏雍、端木氏、仲氏、言氏、卜氏、颛孙氏、有氏、
朱氏、周子敦颐、程子颢、程子颐、邵子雍、张子载,先儒韩子愈后裔,世
袭奉祀官各一员。前项至圣、先贤、先儒后裔世职由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及
各氏按照旧例,报由地方行政长官呈明内务部核准承袭;
(三)、至圣及四哲嫡裔,由国家资给培植至大学毕业;
(四)、特设小学于曲阜,优待孔子、颜回、曾参、孟轲后裔。
同日,南京国民政府训令教育部,以《礼记》中的《大同》一节谱成纪念孔子的正式歌曲天下为公歌,以为“孔子纪念歌”。
1935
年
1
月
18
日,国民政府发布命令改任
“衍圣公名义,改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以特任官待遇;四哲旧赠名义,如复圣后人,应改为复圣奉祀官,以简任官待遇……”“圣贤后裔旧有五经博士等世职,兹均改为奉祀官,世袭,主祀;其旧设奉祀生裁撤之。奉祀官按旧设额置。”
7
月
8
日,
15
岁的孔德成携颜、曾、孟三氏嫡裔赴南京受任奉祀官新职。
通过比照可以看出,
1934
年的这个《尊崇孔子发扬文化案》,基本上继承和延续了
1913
年的《崇圣典例》内容。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先师孔子是中国文化的总代表,已经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图腾。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则是中国的底蕴和国魂之所在,崇礼圣哲、优礼圣裔正是彰显了对文明的依皈和道统的承继,更从制度上维系了让中国社稷赖以为立的中华文化。
因之所谓优礼圣裔、绍封奉祀,所谓序文明、传薪火,卜国脉之灵长、人文之蔚起也。和罗马教皇、日本天皇一样,这更是一个中国文化道统的最生动载体。
尊重这个文明载体,其本质则是尊重这个文化道统和文明。
这对于中华立国的象征意义,在历史上是一贯和连续的。
欢迎关注文史宴
专业之中
最通俗
,通俗之中
最专业
熟悉历史
陌生化
,陌生历史
普及化
查看原图 5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