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院: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

科技小院作为一种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科技服务平台,在乡村振兴方面的作用愈加凸显。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要推广科技小院模式,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专家深入农业农村一线,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聚焦科技创新解决产业关键问题,以产业和人才为引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近日,经济导报记者赴泰安、临沂多地调研采访了解到,科技小院通过建立“高校—政府—企业—农民”多元主体协作机制,实现了“专家与农民零距离、科研与生产零距离、育人与用人零距离”,探寻出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新模式、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的新思路和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让科研成果直通田间地头

图片

日前,泰安市岱岳区房村镇汶河古渡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里刚下过一场冬雨,清冷,湿润。经济导报记者看到,地里只剩零星散落的甘薯叶,收获的甘薯已入库储存。

“平均每天都能接到上千斤鲜红薯和一二百袋红薯干的订单。”与冬日的清冷形成对比的是董瑶的心情。这位大学毕业后就扎根土地、入职仅六年的新农人,如今是汶河古渡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提到甘薯的销售情况她难掩喜悦之情。

在董瑶看来,合作社的红薯之所以备受市场青睐,来自它的高科技含量。

2017年在省市科协专家的帮助下,合作社将种植的甘薯打造成了绿色富硒产品,并和山东农业大学、省市区科协、省市农技协共建了甘薯科技小院,发展绿色标准化种植,甘薯品质和口感大大提升。

“甘薯科技小院”落户合作社后,科研人员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通过发明甘薯收获机械,帮助农户实现规模化生产,进一步提高了收获效率和质量。

“以前收获一亩甘薯大约需要三个人干一天左右,现在用了机械以后半小时就能完成,每亩地节省人工成本几百元。”董瑶说 。

据介绍,甘薯科技小院还打造了“育苗基地—规模种植—鲜薯回收、储存—加工—销售”的全新产业体系,带动示范种植1000余亩,亩均增收3000元。

建立“政府+高校+企业”合作框架

图片

近日,在位于临沂市兰山区的李官镇,置身清春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蔬菜大棚,经济导报记者感受不到传统大棚那种扑面而来的湿气,这正是申请了国家专利的“三温两防控”大棚的妙处所在。

“三温两防控,不进虫子少得病。”该合作社首席农业专家许传山指着大棚里绿油油的辣椒对经济导报记者说。

据他介绍,“三温”指的是日光温、地温和后墙储温。相较于普通大棚,这种大棚顶部倾斜度适中,能够充分吸收阳光;底部下沉约80厘米,可充分利用地温;五米半的后墙全用泥土夯就,白天往里吸热、夜间往外散热,使棚内温度平衡。 “两防控”是指在大棚进出风口处设置一层防虫网,有效防止害虫进入;地面覆盖地膜,可避免因地表水蒸腾造成棚内湿度过大,从而有效抑制了病菌繁殖和传播。

依托该合作社建成的临沂设施果蔬科技小院于今年3月获批,由山东省科协、临沂市科协、临沂农技协和县区科协共同建设打造。合作社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上海世博会供沪蔬菜基地,被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

在泰安市岱岳区马庄镇,由泰安市岳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联合市科协、山东农业大学等共建的山东岱岳小麦科技小院,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科技小院科研团队的帮助,合作社建立了新品种培育基地200亩、农技推广示范基地600亩、良种繁育基地1.8万亩,惠及36个行政村、1.5万户农民,吸纳就业60人,人均年增收15000元。

“科技小院就像一个金字招牌,用专业水准、科学种植,在特色农产品转型升级、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泰安市岱岳区科协党组书记、主席关承虎透露,岱岳区建立了“政府+高校+企业”的三方合作框架,共有7家科技小院被批准设立。

据了解,泰安市科协抢抓中国农技协布局建设科技小院机遇,发挥驻泰高校特别是农业科技院校的资源优势,推动成立山东泰安甘薯科技小院、山东岱岳小麦科技小院等14家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通过“首席专家+研究生+基地”的服务模式,推动科技小院助力优化集成农业生产技术,服务乡村全面振兴。

搭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图片

科技小院在赋能乡村振兴的同时,也为科研教学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差不多一个月就要来一次。如果教学不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听课的效果会大打折扣。”临沂大学农林科学学院教授张广娜是研究土壤学的,提起科技小院赋能科研教学的成效,她很有感触地对经济导报记者说。

刘宇航是2024级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农艺与种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别看入学时间不长,刘宇航已是泰安甘薯科技小院的常客。

“小院的研究生每年至少7个月在田间地头完成自己的研究。”岱岳小麦科技小院首席专家代兴龙说。

据了解,与在校园课堂的学习相比,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科技小院培养的学生侧重应用研究。研究生培养单位依托企业建立科技小院,把研究生长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重点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在学校学习期间则侧重理论研究,为生产技术的改良奠定理论基础。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和源头活水。

近年来,山东省科协还加强基层农技人员、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吸引各类人才加入乡村振兴,优化山东省智库专家队伍结构,针对乡村振兴建立专业研究智库团队,为服务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以“三长”——医院院长、学校校长、农技站站长(“三长”总数达8000余名)等为代表的县乡镇科技界“关键人物”被不断吸纳进基层组织兼职挂职,开展示范引领、辐射带动、技术培训等科技创新活动,助力乡村振兴。

(大众新闻 经济导报记者 王伟)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