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文物会“说话”
涉侨文物凝聚着海外华侨华人的历史,是展示华侨华人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海外侨胞乡愁记忆的重要载体。中国侨网推出特别策划“侨文物会‘说话’”,让文物化身为“讲述者”,向大家细细道来历史中华侨华人的动人故事……
I slept in Spring, unconscious of the dawn,
When songs of birds were heard on every lawn;
我的作者是民国时期著名外交家蔡廷干。蔡廷干1861年生人。1873年,蔡廷干作为第二批赴美留学幼童,被分派到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语文学校学习,不久又进入新不列颠中学读书。在美国留学期间,蔡廷干潜心钻研英文文法。
1881年,蔡廷干归国,被分配到“大沽水雷学堂”学习鱼雷理论知识及操作技术、电机,采矿、测量等课程。之后蔡廷干供职于福建和北洋水师,并参与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北洋政府时期,蔡廷干获重用,曾短暂出任内阁代总理。
“九一八”事变后,蔡廷干从大连回北平定居,专事学术。蔡廷干中国古典文学根底深厚,又因其一生中大部份时间都从事涉外工作,语言翻译功力深厚,词锋老练稳健。晚年的蔡廷干除受邀去燕京大学、清华大学讲课外,还专注于用英语译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
1922年,蔡廷干自行刊印《老解老》一书,首次将“索引法”引入中国古籍研究。1932年,其翻译的《唐诗英韵》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的作品大多描写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蔡廷干希望以此让西方世界了解中国人民崇尚自然、热爱和平的秉性。
蔡廷干在《唐诗英韵》中对诗词翻译的韵脚处理细致入微,对英文词汇的选用也慎重考量。几乎每首译诗都经过译者本人或友人多次修正,书页上常见他划掉和补充的字迹。
考虑到英语读者的接受习惯,蔡廷干将《千家诗》中的五绝和七绝分别译成英语传统诗歌的五音步抑扬格和六音步抑扬格,使得唐诗的韵律和节奏在英文中重现。
蔡廷干还将《唐诗英韵》邮寄给陈立廷作序。陈立廷时任“太平洋国际关系学会”中国分会主任干事。太平洋国际学会是一个由关心太平洋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问题的知识界和商界人士组成的非政府的民间学术组织。总部最初设在美国檀香山。蔡廷干此举是通过在目的语社会有影响人士的序言,增强目的语社会对英文译作的接受程度。
作为中国本土学者完成的首部英译古典诗集,《唐诗英韵》曾在“圣路易博览会”展出并获得国际文学界的好评。在当时社会背景下,蔡廷干让中国文学和文化走出国门的尝试具有远见。其在翻译中严谨的态度也值得后人学习。
责任编辑:马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