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记者 王茜 通讯员 张庆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走进湖南省长沙县开慧镇开慧村,仿佛置身唐诗宋词:从土石子路到柏油步道,从户垒高墙到拆围透绿,山河远阔,人间烟火。写在四下稻香丰收的田园里,写在村民眉开心甜的笑脸上,写在湖南人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精神里。
湖南的“小岗村”
时光回溯至1978年,长沙县开慧公社竹山大队张家塝生产队,一场静悄悄的变革在悄然筹备。刚从广东探亲归来的陈云庆,带回了外面世界的“新风”——分田到户。面对生产队里日益凸显的温饱难题,陈云庆的话语如同一颗火种,点燃了村民们心中的希望之光。在那个煤油灯摇曳的夜晚,23户村民齐聚一堂,经过热烈的讨论,最终达成了一致:从晚稻开始,将田分到农户,各自忙碌各自的农田。
这一决定,对于当时的张家塝生产队来说,无疑是勇敢的甚至是伟大的壮举。在人民公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下,他们的举动被视为“离经叛道”。然而,张家塝的村民们却顶着巨大的压力,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这条道路。
如今已72岁的村民李取如回忆道,当年他是竹山大队的干部,村民们都听说安徽凤阳小岗村搞“大包干”,分田到户,但听到后只有张家塝生产队胆子最大,敢于把集体的土地按户头分下去,它是头一个。结果令人振奋。分田到户的第一年,张家塝生产队就迎来了丰收,村民们第一次吃上了饱饭,家里也有了余粮。
1981年5月22日,长沙日报刊发《实行联产到劳 改变穷队面貌》新闻报道。文中提到,长沙县开慧公社竹山大队张家塝生产队今年实行联产到劳责任制,穷队面貌开始改观,集体生产和社员家庭副业都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新局面。
这一变化,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很快,周边的生产队纷纷效仿。就这样,一个小山村的变革,带头在全省刮起新风潮;竹山大队成了湖南的“小岗村”,开慧公社也因此声名远扬,成为湖南首个“包干到户”的公社。
我在开慧有丘田
岁月如梭,转眼间46年过去了。开慧镇再次站在创新的前沿。
农村青壮年纷纷外出、老年人无力耕种,小农户种地难、管理难,产销不畅等问题如何破解?开慧镇给出了自己的答案:2024年,开慧镇以“集体经济抱团发展+乡村运营CEO”的新模式为引领,推出了“我在开慧有丘田”项目,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该项目以田为媒,吸引了社会各界力量的广泛参与。通过认领农田的方式,不仅让城市居民能够亲身体验农耕文化的魅力,更助力农业增效、集体增收、农民致富。项目一经推出,便受到了热烈追捧。当天便达成初步认领意向415亩,106家单位(个人)签署认领计划书约325亩,预计全镇10个村(社区)每村年均增加收入26万元。
市民可以在开慧镇有偿认领一小块土地,认领的农田位于开慧镇美丽宜居示范片的区域内,由院士团队及湖南农业大学专家团队提供技术支持指导种植,确保每一块农田都能产出优质农产品。
认领企业或个人不仅可以获得官方授牌、企业宣传等荣誉,还能享受免费团建、民宿体验、公益推广等福利。更重要的是,通过一键托管服务,无需亲自下田耕作,就能享受到丰收的喜悦和田园生活的乐趣。在闲暇时也可前来自耕自种,体验春种、夏耕、秋收、冬品的乐趣。
认领一块地,不仅要种下去,更要管得好、有收获。“我认领的农田作物长势如何?”“工作人员有没有按照自己的要求进行管理?”“会不会有人偷我的菜?”为了化解认领农田市民的担忧,开慧镇将智能科技融入现代农业,在认领区域安装了远程公共视频监控系统。市民可在手机上随时随地查看水稻长势、施肥情况。互联网高科技让农业耕种变得透明化、程序化。
此外,为解决“一亩田”怎么领的问题,开慧镇将在“微信端”推出了“我在开慧有丘田”服务平台。依托先进技术,搭建起“政府管理+企业经营+认领方”三端融合的系统,打通数据联通壁垒,为农田认领、监管和决策服务提供有力支撑。
开慧镇党委书记陈渊智介绍说,当前他们正在积极对接中国高速公路服务区知名便利店品牌“好相惠”,洽谈宣传及产品销售合作方案,加大对认领耕地所产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力度。同时,还将携手打造“初恋小镇”农村区域公共品牌,整合开慧镇内山水田园资源、闲置资产,推出“有丘田+”系列产品,做活做优“田间经济”文章,实现从单一水稻种植向农文旅融合的华丽转身。
从敢想敢为的张家塝到善作善成的“我在开慧有丘田”,开慧镇以其独特的创新精神和实干精神,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如今,在开慧镇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不仅有辛勤耕作的农民,还有那些怀揣乡土情怀的认领者。他们因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憧憬以及对乡村振兴的热忱在此相遇,共同绘制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