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因为这里杂糅了“洋”和“土”、“新”与“旧”,又兼具着敦厚温雅的儒风和尚武好义的豪爽,称得上浓缩了中国。
这里,泰山巍峨,挺立东方;
这里,曲阜孔庙,儒风浩荡;
这里,黄河入海,民风淳朴。
这就是山东,一个生动、立体、浓缩的中国。
说到山东,你会想起什么?是“孔孟之乡”“儒家文化”“梁山好汉”?是因烧烤出圈的淄博、生产汉服的“宇宙中心”曹县,还是“哈啤酒吃蛤蜊”的青岛、“万物皆能上天”的潍坊风筝节?
淄博水晶街(图片源自文旅淄博)
初冬,我们一起“与辉同行”,行走山东。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曾将山东比作“中国的缩影”。的确,从地理上看,山东地势西高东低,与中国阶梯状分布的地势全貌相似。背靠大陆,连着中原,紧依华北,又面朝大海,一半面积直插入海,塑造了山东的气象万千。
航拍的日照市阳光海岸绿道(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在经济上,山东浓缩了中国工业的“全”,拥有联合国经济分类中全部的41个工业大类,有着“鲁大壮”的绰号。
而文化上,追根溯源,山东自古就有两种文化气质:以泰山为界,北面是齐文化,临海沐风,南面是鲁文化,根植厚土。
临淄是春秋时期的齐国故都,在齐国鼎盛时期,这里曾聚居着7万户居民,以每户5口人计算,人数超过30万,可以说是当时的“超级都市”,街上行人“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这里诞生了田忌赛马、滥竽充数、晏子使楚、讳疾忌医、管鲍之交等成语故事,还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走进淄博市的齐文化博物院,3万余件馆藏文物、4100余件(套)上展文物,让我们可直观领略两千多年前的齐地传奇。
齐文化博物院(图片源自齐文化博物院官网)
齐地商贸文化发达的特征,到明清时期仍在延续。活跃在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曾写道:“山东去京畿密迩,水陆往来,皆取途于此。远至浙、闽,近自江、淮,皆以山东为走集之冲也。”黄河经山东入渤海,贯穿东西,京杭大运河穿山东而过,连通南北,这让山东半岛成为全国重要的商贸中心。
日照市东夷小镇(图片源自文旅山东)
一面是洋溢着海洋气质的青岛、威海、烟台、日照,而另一面则是鲁西南脚踏大地的沉稳。
日照奥林匹克水上运动小镇(图片源自文旅山东)
与齐文化不同,泰山以南的鲁文化则以农业为根基。广阔的耕地面积、充足的水源、肥沃的土壤,塑造了鲁人稳重、仁厚、重视农业的性格,烙印着中原农耕文化特色。
济宁在春秋时期是鲁国的核心统治区。到了济宁,必须去一趟曲阜。春秋末年,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在这里讲学授徒;孟子则在此阐发“仁政”思想,这片土地上,每一块砖石都仿佛浸透了先贤的智慧,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来处。
曲阜(图片源自文旅山东)
俯瞰曲阜,便能看出儒家倡导的“中庸之道”,整座城池中轴对称,坐落于中轴线上的孔庙古代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整,无不彰显礼仪之邦的建筑营造特色。而位于济宁邹城的孟庙同样中轴对称,是国内少有的宋元至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代表作品。
孔庙大成殿(图片源自文旅山东)
在济宁,往西北部行走,便是梁山。《水浒传》英雄好汉的故事便发生在这里。可以说,东有孔孟、西有梁山的济宁浓缩了山东的“能文能武”。
水泊梁山风景区(图片源自济宁文旅)
而要看山东文化灵秀的一面,就得去往济南。
元代地理学家于钦曾评价:“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济南虽地处北方,但泉山河泉湖城共融一体,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除了闻名遐迩的“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大明湖,济南章丘的明水古城也是个好去处。章丘是宋代词人李清照故里,明水古城已有千余年历史,一路走来,蒲松龄书屋、孟家大院、冶坊、布坊、民宿等明清建筑古风古色,城楼城墙、古井古桥,让人流连忘返。
说到古建,济南长清区的灵岩寺则可以打破人们对山东古建多为明清建筑的印象。灵岩寺始建于东晋,现存建筑多属宋代,自唐代起就与浙江国清寺、南京栖霞寺、湖北玉泉寺并称“天下四大名刹”,并位居其首。寺中文物古迹以千佛殿及殿内四十尊彩色泥塑罗汉最为著名,其中二十七尊约塑于北宋治平三年(1066),神态生动,每个都有自己的个性,被梁启超赞为“海内第一名塑”。
四十尊彩色泥塑罗汉(图片源自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
一路走来,我们对山东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山东因“孔孟之乡”的头衔,总给人以尊儒重道、守序甚至保守的印象,但若细究,它的多元性又远超想象——齐人那种面向蓬莱仙山的幻想气质,在明清之际浓缩于小说家蒲松龄笔下光怪陆离的《聊斋志异》;在已有40年的历史潍坊风筝节上,你既可以看到传统的非遗风筝,又可以看到千奇百怪、融合了声光电的现代风筝。
风筝嘉年华(图片源自文旅潍坊)
有人说:“读懂山东,也就读懂了中国。”也许,是因为在山东身上,杂糅了“洋”和“土”、“新”与“旧”,又兼具着敦厚温雅的儒风和尚武好义的豪爽。正是因此,山东称得上浓缩了中国。
好了,这一程的“与辉同行”就要说再见了。让我们继续行走壮丽山河,在下一处美好相遇。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