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乡村兽医的三十年

图片

图片

下乡路上。

图片

为牛诊病。

□文/摄 本报记者 崔立东

11月22日,小雪。

这天,鹤岗没下雪,姚金水说,这个节气,告诉人们从这一天开始,冬季渐渐入深了。

现在开始,对于半饲半牧的小规模养殖场和养殖户来说将面临严冬的考验。

姚金水更忙了。他走村入户,入猪舍钻羊圈进牛棚,开着那台老越野车成天跑。

30年前,22岁的姚金水从东北农业大学兽医系毕业,被分配到鹤岗市后,一直从事基层畜牧兽医业技术推广工作。

从此,这片黑土地就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30年来,姚金水的足迹踏遍了东山区各个乡镇、村屯,农家、牧场,他的坐骑由“两轮”换成“三轮”,“三轮”换成“四轮”,形象也由“小姚”变成“老姚”“姚大叔”,资历由一名普通的乡村兽医晋升为高级兽医师。

30年,青丝变白发,姚金水为农服务的初心和使命始终没有改变。

乡里来了个“姚大学”

进入11月下旬,鹤岗市还没有迎来一场像模像样的大雪,这种天气容易让养殖户产生懈怠。

姚金水督促养殖户做好饲草贮备、疫病防治、保暖越冬等事宜,“说不定哪天一场大雪就把饲草捂地里了!”

果然,11月26日,鹤岗市下了一场大暴雪。

此前,姚金水已经开车挨个村屯转了个遍,好在大家伙都有准备。

“小雪”那天,姚金水下乡,记者也跟在车上,一睹“姚大叔”下乡的风采。

在姚金水的“老东家”东方红乡,立春村养牛大户宋明峰正在打草包,趁着天儿容空,他抓紧为200多头牛准备越冬口粮。

“我一寻思你电话不接就是在干活呢。”一见面,老哥俩就唠起来。

姚金水刚到团结乡(现东方红乡)俩人就认识了,一晃30年。

“一年(盈利)100多万元,老宋这牛养得好啊!“姚金水向记者介绍。

“还不是托你福嘛!”老哥俩相互“吹捧”后,话题自然回到了牛身上……

接近傍晚,双泉村年逾七旬的史忠连还在牛棚里忙活着。“这是我入行的师父。”姚金水向记者介绍史忠连时,史大爷笑了:“你是大学生,谁敢给你当师父!”

1994年的夏天,姚金水背着简单的行李来到团结乡畜牧站。作为全乡唯一的大学生,乡亲们尊称他“姚大学”。

“书本上学的都是理论,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远比书本复杂得多。”就在姚金水发懵时,史忠连出现了。

那时的史忠连已是十里八村闻名的“土专家”。在他看来,这个年轻人虽然经验不足,但态度认真,肯吃苦。于是,他手把手地教姚金水看病诊断、打针开药,从最基础的劁猪、打点滴做起。

“理论和实践要结合,光有理论不行,光有经验也不够。”在史忠连的指点下,姚金水很快就上手了。不到半年,他就能独立处理大多数畜禽常见病症。

“每个养殖户都是我的老师。”他说,养殖户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往往能给他很多启发。比如治疗牛的胀气病,书本上说打针,但老农们有个土方子——用辣椒水灌服,效果出奇的好。

就这样,姚金水把乡村当课堂,把农民当老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当年养殖户教他的“土方子”,很多都被他总结提炼,成为了科学的诊疗方案。

渐渐地,姚金水在实践中摸索出自己的一套方法。

“没有兽腥味还叫兽医嘛”

姚金水来自山东沂蒙山区,从小生活在农村,对农村不陌生,对农民有感情,工作很快打开了局面。

畜牧兽医,整天跟牲畜打交道,下村屯,进圈舍,弄得满身脏兮兮的,很多人对这个职业都不太看好,可姚金水乐此不疲。“兽医身上不带点兽腥味,那还叫兽医吗?”

一年深秋,河泉村养殖户王满家的牛误食野草根茎,食管阻塞停止反刍。老牛涨肚难受,奄奄一息。姚金水赶到后,立即用开口器撬开牛嘴,将手伸进食道取出阻塞物。这一下,不仅救了牛,也为王满挽回了2万多元的损失。

类似的故事在乡村流传很多。1999年秋天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立春村周大哥家唯一的母牛难产,情况危急。姚金水顶着大雨赶到,察看母牛状况后,果断决定用绳子绑住露出母体外的牛犊蹄子,召集众人喊着“一二一”的口号合力“扯牛犊”。半个小时后,母牛顺利生产,母子平安,皆大欢喜。

这些年,经他治好的各类牲畜不计其数,为养殖户们挽回的经济损失也没估算过。

东山区有34个行政村600多户养殖户,哪家的母猪母牛待产,谁家的牲畜有什么毛病,姚金水都了如指掌。

2011年,姚金水发现当地牛都是本土牛种,个子小,出肉率低。他建议养殖户用配种改良技术提高品质,可大家不信。为了打消顾虑,他自费购买优质冻精,经配种产下的牛犊体型健壮。他把几头牛犊拴在兽医院门前,让大家亲眼看效果。这一招管用,此后,全乡黄牛良种改良每年达到500头,改良率达70%,村民养牛效益明显提高。

只想当个好兽医

“性格开朗、为人谦和、做事踏实”,这是姚金水在乡亲们口中的样子。

在组织的培养下,姚金水进步很快,很早他就当上了乡畜牧站站长,后来又被提拔成副乡长,最近几年他又被组织相继安排到区畜牧兽医水产局局长、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岗位。

他向组织申请“我得搞技术,我得下农村”。于是,这些年来,无论机构如何改革,职务如何调整,姚金水始终没离开畜牧兽医技术岗位,“我只想干好畜牧技术推广老本行,当个好兽医。”

“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就是我要重点研究的课题。”为此,姚金水不遗余力。

2014年,针对生物床养猪技术推广难问题,他从实践中摸索创新了一套更加科学高效的实施模式,使全区生物床养猪面积达到5400平方米,年出栏生猪近5000头,农民年均增收359.3万元。

2017年,针对圈舍建设不标准,仔猪经不起冬季潮湿阴冷的环境,成活率不高。姚金水研发了暖风标准化圈舍,仅此一项,全区农民每年增收近450万元。

2020年,北方地区出现仔猪拉稀死亡现象,姚金水经过反复试验,拿出最佳治疗方案,仅此一项就为全区养殖户挽回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万元。

姚金水说,兽医不仅是对牲畜常见病进行预防、治疗,还担负着动物防疫、检疫等工作,是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2019年,在对牛羊布鲁氏菌病的集中检测中,他每天在实验室一呆就是十几个小时,确保了全区2000多份血样快速准确筛查到位;在2020年的非洲猪瘟防控中,他创造性地提出非洲猪瘟防控效能新理念,取得了明显防控效果。

“把工作当成事业去追求,把事业当作学问去研究。”这是姚金水的工作信条。30年来,他参与编写了三部学术论著,另有多个科研项目获得省级奖项,还获得了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眼下,他正在对生物床养猪技术进行进一步研发,目标是:实现生物床养猪“零污染、零排放”。

30年,弹指一挥间,在“科技兴牧”的道路上,姚金水的脚步从未停歇。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鹤岗的大地时,姚金水的老越野车又开始了在乡村路上的奔跑。

◎记者手记

当天采访时,单位的年轻人表示要给姚金水开车,他说不用,拉上记者,“一骑绝尘”。

姚金水见我紧握把手,安慰道:“放心,这里的路我闭眼睛都能开!”

“在兽医界我车开得最好,在司机界我畜病看得最好。”说完他哈哈大笑,笑声未落接起了电话:“喂,你好。你那牛啊……”

姚金水就这样拉着我东一趟西一趟,鸡鸭鹅猪牛羊看了个遍。每到一处,迎来的都是一张张笑脸。

在乡下,姚金水带我见了两个特殊的人——老史和小史父子,一个是他的师父;一个是他的徒弟。30年前,“小姚”刚到乡下时啥也不会,是老史手把手教他。多年以后,师父退休,儿子小史从畜牧学校毕业,他接过师父的接力棒,将小史带出了徒。现在,小史已经是十里八乡有名的乡村兽医。

“跟着老的学,带着小的干!”在这片黑土地上,以老史、姚金水、小史为代表的一代代乡村兽医就这样扎根、成长……

一路上,姚金水不停地跟老乡们打着招呼。他们有的叫他“小姚”,有的叫他“姚大学”,更多的喊他“姚大叔”。不同称呼的背后,是一份30年积淀的信任。每到一处,不需寒暄,三言两语就能解决问题,这种默契,只有时间才能浇筑。

与姚金水相处的时间太过短暂,但他那种朴实、乐观、豁达的品格深深印刻在我的心里。

成天跟牲畜打交道、跟老农在一起,有人嫌他“土气”。可他并不在意这些。

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在这个提倡“精致”的时代,追求“品位”的人趋之若鹜,能守着“土味”的人越来越少,但正是这些“土味”十足的人,用朴实无华的坚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撑起了乡村振兴的一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