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当好“收信人” 做好“答卷人”
——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第二十九期民族地区县处级领导干部培训班赴普洱市开展现场教学
初冬时节,祖国西南边陲冬阳杲杲,山河安澜;云岭大地各族儿女喜上眉梢,尽展欢颜,处处奏响着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和谐乐章。
为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回信精神走深走实,提高民族地区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11月11日至15日,云南省委党校第二十九期民族地区县处级领导干部培训班50名学员赴普洱市,开展为期5天的现场教学活动。
此次培训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的重要要求,学员们前往普洱市宁洱县民族团结誓词碑、思普革命纪念馆、思茅区南屏镇白沙坡创业村、同心镇那柯里村等现场教学点参观学习,以实物、实景、实例为载体,以现场体验式、故事分享式、互动交流式等多种形式,将现场变课堂、素材变教材,让学员在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实践中强信念、拓视野、长才干。
弘扬誓词碑精神,铸牢共同体意识
锦书蕴深情,字字暖人心。学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了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碑文,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内容,认真聆听工作人员讲述誓词碑的历史,参观民族团结誓词碑纪念馆,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光辉历史。
学员们满怀真情,纷纷表示,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历史见证,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在边疆民族地区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标志,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干部,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弘扬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自觉担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以“收信人”的责任担当和“答卷人”的奋进姿态,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回信精神,把习近平总书记为云南擘画的美好蓝图一步步变为幸福实景。
追寻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
磨黑古镇是云南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成立之地,也是普洱市红色文化遗迹思普革命纪念馆所在地。全体学员全面了解思普地区各族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艰苦卓绝斗争、夺取革命全面胜利的光辉历程。追寻那段烽火岁月,切身感受革命先辈坚定的革命信念和无畏的革命精神,感悟信仰的强大力量,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红色教育、一次坚定信念的精神洗礼。
大家认识到,正是由于各族代表郑重许下同心同德跟党走的誓言,各族群众一心向党、团结奋斗,推动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学员们纷纷表示,将从党的光辉历史和民族地区发展进步的历程中汲取前进力量,始终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不断交出新时代民族地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合格答卷。
走特色产业路,共建美好家园
普洱市思茅区是全国县级种植面积最大的咖啡产区,拥有23.15万亩咖啡;境内营盘山是云南省内最大的连片万亩生态茶园,有2.4万亩有机茶园。在营盘山中华普洱茶博览苑和南屏镇南岛河村白沙坡创业村,学员们一路聆听、一路观看、一路深思,对于普洱茶和咖啡的种植生产、产品研发、品牌营销、业态创新、旅游体验等有了更具象的认识。
学员们谈到,普洱市把产业发展作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主抓手和各族群众增收的主渠道,在茶叶、咖啡等特色产业结合发展上做足做好文章,引领“茶咖+旅游”双擎驱动的庄园经济新变革,打造一批以高端民宿、农耕体验,茶咖研学、品鉴为特色的精品茶咖庄园,走出了一条民族团结进步引领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致富新路子,实现了生态资源优势向产业发展优势转化、“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为其他地区的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要学习运用好普洱市的创新之举和生动实践,不断推动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留住乡愁记忆,建设美丽家乡
“青青石板路,潺潺溪流水,袅袅炊烟舍,绵绵风雨桥,悠悠古道风,浓浓民族情”,这是茶马古道驿站宁洱县那柯里村的生动写照。
那柯里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古村落,2008年11月18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曾到那柯里调研,深情地说过,那柯里是个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并指出,一定要做好茶马古道这篇大文章。十多年来,那柯里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以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为导向,打响了以茶马古道文化、马帮文化、民族风情文化为特色的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攀升。先后荣膺全国民族团结示范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历史古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美丽宜居村庄示范”等国字号荣誉,成为云南省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选第三批“最佳旅游乡村”的2个景区之一。2023年那柯里日均接待游客达2000余人,实现旅游收入1.78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8年的993元增加到45000元,村民在家门口端上了乡村旅游“金饭碗”。
学员们来到那柯里,切身体悟每一个角落充盈着的历史味、烟火气、文化韵、民族情。纷纷表示,普洱市依托茶马古道历史文化资源,走出一条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进步交融互促、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道路,树起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乡村振兴标杆。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推动民族团结事业与产业发展、民俗文化共融发展,让乡村成为各民族群众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和共有精神家园。
基层是沃土,实践出真知。此次现场教学,既是一堂生动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也是一次传承红色革命精神的党性教育课,更是一次生动鲜活的成功案例展示课。学员们纷纷表示,通过现场教学,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达成了共识。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根本保证。云南解放70多年来的发展史、民族团结进步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历史,解放云南、立碑盟誓、进行民主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大历史事件和巨大成就,无一不是在党的领导下各民族大团结的伟大胜利。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唯一值得各族同胞完全信赖和托付的党,没有党的坚强领导,就没有云南各族人民的翻身解放和平等自由,就没有各项事业的繁荣发展。
第二,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发展的目的是让各族群众过上好日子,在党的领导下,全省933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数民族第二次实现“一步跨千年”,建成374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民族地区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践证明,只有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富裕,才能从根本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云南各族人民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血脉相融、信念相通、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的共同体。实践证明,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才能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第四,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基本遵循。党中央和省委始终坚持从多民族共存聚合的基本省情出发,对云南采取“直接过渡”“一山一策、一族一策、一族多策”“整族脱贫”等一系列特殊政策和措施,引导各族群众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云南特点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路。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才能做好民族工作,巩固民族团结,才能使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越走越宽广。
学员们表示,将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动力,切实将现场教学的成效转化为助推各项工作的具体思路、办法和举措,在各自岗位上担当作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贡献力量。
通讯员 李季 李华
(责任编辑 苏宇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