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何丽娜 通讯员 通讯员 陈岩明 祁骥 李晓娟
11月29日,浙江省中医院顺利召开“研究型医院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启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业界、学界专家齐聚一堂,携手开创研究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启动会上,成立了由“医院-研究团队-相关企业”三方共同参与的“中医药医研企科技创新联盟”,还展示了多项科研成果转化的优秀成绩,加速医院在中西医融合创新的路上迈入快车道。
浙江省中医院供图
成功获批研究型医院建设单位
特别制定三年行动计划
加快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建设,不仅是新时期中国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对增强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七月,浙江省中医院成功获批浙江省研究型医院建设单位,成为全省中医系统中唯一一家研究型医院。
“建设研究型医院不是一蹴而就的,离不开多方支持与协作。”浙江省中医院党委书记何强教授在启动会上表示,为此医院专门研究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即“333工程”——计划在3年建设周期内,持续投入3亿元专项经费,支持3大核心任务,全面提升医院的科研实力、临床服务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全力推动研究型医院高质量发展。其中3大核心任务分别是人才强基工程、学科攀登工程和平台能级提升工程。
浙江省中医院供图
所谓人才强基工程,重在打造临床科学家精英团队,每年选拔30名左右的中青年骨干医师,赴国内外顶级机构深造,组建“临床研究百人团”,培养临床科学家。打造循证医学领域领军团队,定向引进一批顶尖专家、学术院长、学术主任等,逐年提高专职人才聘任比例。
而学科攀登工程,则聚焦五大主攻方向,设立“千万临床研究专项”:提升高品质医疗服务,深化中医治未病工程;突出中西医协同创新诊疗;在中医药发展中融合现代科技,探索前沿医疗技术临床研究与应用;成立成果转化中心,设立“科技成果孵化基金”和“创客基金”,加速高价值科技成果转化;筛选有特色的院内制剂和名医经典方,促进新药研发。
研究能级提升工程,是为了构建内外兼修的综合研究平台,在完善高效能医学研究网络建设、拓展国际合作,强化继续教育与能力提升培训的同时,不断升级实验室,建立临床诊疗与科研深度融合的中心实验室;打造智能化生物样本库,精选5-10个优势病种,构建精细化大队列专病数据库。
成立科技创新联盟
大力支持科研成果转化
在浙江省中医院相关研究团队的成果转化中,有一项特别值得关注——由医院风湿免疫科徐丽萍副主任医师团队研发的BD草本口溃含漱液,适用于湿毒内蕴型口腔溃疡,有清热解毒、化湿敛疮之效,在临床中深受患者好评。
浙江省中医院供图
研究团队负责人徐丽萍博士,是青年临床业务骨干。
徐丽萍告诉潮新闻记者,这种院内协定方起初主要用于以顽固性、难治性、复发性口腔溃疡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白塞病,后通过不断研究与实践,逐步扩大至复发性口腔溃疡。2023年,这项技术获批国家发明专利,并于如今实现良好转化。
浙江省中医院供图
同样转化成绩喜人的,还有一项基于名老中医经验方研制而成的中药——清热止痒颗粒,其主要创始人为省中医院皮肤科余土根教授,在治疗多种过敏性皮肤疾病,尤其是针对湿疹、特应性皮炎等有明显优势。1999年,清热止痒颗粒获批院内制剂,相关制剂工艺于2012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相关课题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此外,医院的乌梅汤相关衍生科研成果、基于临床研发的密闭式自体胆汁回输装置和基于优化中医护理操作的温灸通经罐也实现了一定转化。
加强医学创新与健康产业深度融合
让更多科研创新成果惠及群众
“研究型医院建设不仅需提高医院研究能力,同时也要提升研究成果转化能力,实现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最终服务患者。”浙江省中医院院长高祥福表示,只有加强医学科技创新与健康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才能更好地推动产学研的持续进步。
浙江省中医院供图
作为最早成立的省级公立医院,省中医院始终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充分发挥学科、科研和人才优势,实施一流科研推进工程,逐步构建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协同机制,一大批院内制剂和医疗辅助设备已成功实现市场化,惠及更多群众。
今年,省中医院科研能力再上新台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批30项,位居全国中医系统第四位。高祥福表示,希望随着研究型医院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启动和中医药医研企科技创新联盟的成立,可以更好打通“临床-科研-企业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路,让科学技术促进社会进步,让科研创新成果照进现实,守护千家万户。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