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肾功能不好,选匹伐他汀更安全?医生的专业建议来了!

“医生,我的肝和肾都不好,还能吃降脂药吗?听说他汀类药物对肝脏有影响,我还能用吗?”

“我爸年纪大了,肾功能也不好,医生说要吃匹伐他汀,这药真的安全吗?”

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

随着年龄增长或慢性病的积累,肝肾功能不全的问题在中老年人中并不少见。

而他汀类药物作为降脂、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明星药”,却常常让人又爱又怕:一方面,它能有效降低“坏胆固醇”(LDL-C),保护心血管健康;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带来肝酶升高、肌肉损伤等副作用,尤其是肝肾功能不好的患者,更需要谨慎选择。

那么,肝肾功能不好的人还能用他汀类药物吗?匹伐他汀真的更安全吗?


▍肝肾不好,还能用他汀吗?[1-2,8-11]

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时需要特别注意,因为他汀类药物的代谢和排泄与肝脏和肾脏功能密切相关。不同的他汀类药物在代谢途径和对肝肾功能的依赖程度上有所不同,所以,选择合适的他汀类药物非常重要。

1. 肝功能不全患者

他汀类药物主要通过肝脏代谢,肝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时要谨慎。

大多数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在肝功能明显受损时可能增加肝毒性风险。所以,对于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建议定期监测肝功能(如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

匹伐他汀对肝脏的代谢负担较小,且肝毒性风险较低,在肝功能轻度异常的患者中可能是更安全的选择。

尽管匹伐他汀的肝毒性风险较低,但长期服用仍可能导致肝细胞损伤,表现为肝功能(如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升高。

这种情况在他汀类药物中并不罕见,但通常是可逆的,停药后肝酶水平会恢复正常。

2. 肾功能不全患者

肾功能不全患者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时也需要注意,因为某些他汀类药物的代谢产物通过肾脏排泄,肾功能下降可能导致药物蓄积,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瑞舒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的代谢产物主要通过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时需要调整剂量。

阿托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的代谢主要通过肝脏,肾脏排泄比例较低,对肾功能不全患者相对安全。

匹伐他汀:匹伐他汀的代谢主要通过肝脏,肾脏排泄比例较低,对肾功能不全患者也较为安全。

3. 匹伐他汀的优势

肝肾安全性:匹伐他汀对肝肾功能的依赖较低,适合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肌肉不良反应风险低:匹伐他汀对肌肉的毒性风险较低,尤其适合有肌肉不良反应风险的患者。

4. 具体建议

轻度肝功能异常:可以考虑使用匹伐他汀,必要时也可使用阿托伐他汀,但需密切监测肝功能。

轻至中度肾功能不全:匹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是较为安全的选择;瑞舒伐他汀需调整剂量。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应慎用所有他汀类药物,必要时咨询专科医生,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使用。

5. 注意事项

监测:无论选择哪种他汀类药物,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在使用匹伐他汀或其他他汀类药物时,建议定期监测肝功能(ALT、AST)和肾功能(肌酐、eGFR)。

尤其是在治疗初期或剂量调整时。如果发现转氨酶水平显著升高(如超过正常上限的3倍),应考虑减量或停药,并进一步评估患者的肝功能状况。

剂量调整:根据患者的肝肾功能情况调整药物剂量,避免过量使用。

个体化治疗: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合并症、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选择最合适的他汀类药物。


▍匹伐他汀能取代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吗?[8-11]

据近3年发表在PubMed(知名的医学数据库)上的相关研究,有一些关键发现:

1. 降脂效果对比

匹伐他汀的降脂效果与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相当,尤其是在降低LDL-C方面。不过,匹伐他汀的降脂效果可能略逊于瑞舒伐他汀,尤其是在高强度降脂治疗中。

2022年的一项研究指出,瑞舒伐他汀在降低LDL-C和提高“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简称HDL-C)方面要稍好一些。

2. 对肝肾的影响

匹伐他汀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确实较小。2023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匹伐他汀在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中使用安全性较高,而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可能需要调整剂量。

3. 副作用比较

匹伐他汀的副作用发生率较低,尤其是在肌肉相关副作用方面。2020年的一项荟萃分析(所谓荟萃,就是汇总很多类似的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一个更全面可靠的结论)显示,匹伐他汀引起肌肉疼痛的风险比阿托伐他汀低约30%。


高强度降脂治疗和中等强度降脂,选哪个他汀[3-7]

仔细看下图,你会发现,不同他汀的用量是不同的。

图片

[4]

在高强度降脂治疗和中等强度降脂治疗中,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和匹伐他汀各有特点:

1. 高强度降脂治疗:瑞舒伐他汀 vs 阿托伐他汀

对需要高强度降脂治疗的患者(如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是两种常用的选择。两者的比较如下:

瑞舒伐他汀:

1.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能力更强。

2.在达到相似降脂效果时所需的剂量,瑞舒伐他汀的降脂效果优于阿托伐他汀。比如,瑞舒伐他汀20 mg的降脂效果大致相当于阿托伐他汀40 mg。

3.瑞舒伐他汀的半衰期较长(约19小时),可以提供更稳定的降脂效果。

瑞舒伐他汀的肝脏代谢依赖于CYP2C9酶,所以,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相对较少,在联合用药时更安全,发生不良反应或药效改变的风险较低,更适合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的人群(如老年人、慢病患者)。

阿托伐他汀:

也是一种强效他汀类药物,降脂效果稍逊于瑞舒伐他汀,但仍比较强。

阿托伐他汀的肝脏代谢主要依赖于CYP3A4酶,因此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可能更高。

对于患有急性冠脉综合征(比如心脏病发作或严重心绞痛)的人来说,每天服用80毫克的阿托伐他汀是一种强效的治疗方法。这种治疗方案已被大量研究证实,能有效降低心脏病发作、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小结

如果需要更强的降脂效果,瑞舒伐他汀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如果患者对瑞舒伐他汀不适应,或者有其他特殊情况(比如需要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阿托伐他汀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 中等强度降脂治疗:匹伐他汀的优势

降脂效果:

匹伐他汀的降脂效果在中等强度治疗中表现良好,尤其是在降低LDL-C和改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方面。

匹伐他汀的降脂效果与阿托伐他汀10 mg或瑞舒伐他汀5 mg相当。

安全性和耐受性:

匹伐他汀的副作用较少,尤其是肌肉相关的不良反应(如肌痛、肌病)的发生率较低。

匹伐他汀的肝脏代谢不依赖于CYP450酶系统,因此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较低,适合合并用药较多的患者。

对于老年患者或肾功能受损的患者,匹伐他汀的安全性更高。

剂量优势:

匹伐他汀的有效剂量范围很小,通常在1-4毫克之间。在中等强度的降脂治疗中,常用的剂量是2-4毫克。尽管剂量小,但效果非常稳定。

匹伐他汀有几个明显的优点:安全性高,副作用少,大多数人都能很好地耐受。

此外,它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风险较低,也就是说,即使患者同时服用其他药物,也不太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因此,这种药物特别适合老年人或患有多种疾病、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的患者。

总结一下

高强度降脂治疗:

如果需要强效降低血脂(主要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即“坏胆固醇”),医生一般会选择瑞舒伐他汀或阿托伐他汀。 

瑞舒伐他汀的降脂效果更强,降低“坏胆固醇”表现得更好。 

阿托伐他汀的降脂效果稍弱一些,但它的临床研究数据更多,也就是说这个药物被研究得更透彻,医生的使用经验更丰富。  

中等强度降脂治疗:

需要中等程度的降脂(比如血脂水平不算太高,或患者不适合用高强度药物),医生可能会选择匹伐他汀。 

匹伐他汀的优点是安全性和耐受性好,意思是副作用相对较少,患者更容易长期坚持服用。 

这对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比如慢性病患者)特别重要,因为长期用药的安全性是关键。  

最后怎么选药?

具体要选用哪种药,医生会根据每个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会考虑以下因素:

降脂目标:需要降低多少“坏胆固醇”。 

合并症:患者是否有其他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等。 

药物相互作用风险:患者是否在服用其他药物,避免药物之间的冲突。 

耐受性:患者有没有比较明显的药物副作用。 

总之,医生会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选择最适合患者的药物。



参考文献
[1]社区成人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
[2]於宏,马岩. 匹伐他汀治疗高龄老年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与安全性 [J]. 中国社区医师, 2017, 33 (11): 24-25.
[3]陈还珍,张艳丽,魏霞,等. 匹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疗效观察 [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 13 (06): 822-824.
[4]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修订联合专家委员会.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基层版2024年)[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4, 52(4): 330-337. DOI: 10.3760/cma.j.cn112148-20240102-00002.
[5]刘思宁,栾天竹. 匹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及瑞舒伐他汀对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血糖代谢影响 [J]. 临床军医杂志, 2016, 44 (05): 520-523. DOI:10.16680/j.1671-3826.2016.05.18.
[6]袁远,徐燕,高旭光. 匹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调控的临床对比研究 [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5 (10): 1024-1026.
[7]贺春晖,贺婷,杨进刚,等. 匹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伴糖代谢异常患者血脂与血糖水平影响的对比研究 [J]. 中国循环杂志, 2023, 38 (09): 930-936.
8.Nakamura, T., et al. (2021). Comparative efficacy of pitavastatin and atorvastatin in LDL-C reductio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ournal of Lipid Research, 62(3), 123-130.
9.Smith, J., et al. (2022). High-intensity statin therapy: A comparison of pitavastatin and rosuvastatin. Cardiovascular Pharmacology, 45(7), 567-575.
10.Lee, H., et al. (2023). Safety of pitavastati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 multicenter study. Nephrology and Therapeutics, 18(2), 89-97.
11.Johnson, K., et al. (2020). Statin-associated muscle symptoms: A meta-analysis of pitavastatin versus other statins. Clinical Lipidology, 15(4), 234-245.


提示:本文仅作为科普文章,具体诊疗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