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草》——非虚构写作的深圳叙事

图片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喜读汤学汉即将出版的散文集《碧草》,因为书名很自然令人联想到李叔同《送别》中的诗句,我读到他的《赤龙湖畔笛声扬》时,就是这种感受:他“站在五拱石桥上,极目远眺,湖面碧水清澈、波光潋滟,蓝天白云倒映在湖中,湖中的小岛和连绵的小山相依在一起,岛上的树木郁郁葱葱,蓝天白云、小岛、森林、碧水汇成一幅‘天水相连为一色’的秀美画卷”。笛声悠扬,“碧草”连天。

近两年,各地出版的散文集颇多。中国文学最基础的作者大都在散文领域,汤学汉就是其中一员。当下文学的场域越来越窄,诗歌和小说都成为小众挑选的对象,只有散文态度可亲,半露牙齿地微笑。汤学汉散文集《碧草》一书,让人感觉是一部视野开阔、主题鲜明、题材广泛、内容厚重的非虚构文本。《碧草》是他近两年的新作,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访史游记,第二部分是采风览胜,第三部分是人物写实,第四部分是及物叙事,第五部分是纪实抒情。此文本的主要题材是非虚构写作的深圳叙事,讲述与深圳相关的故事,关注现实,展现了普世情怀、人间大爱、为民秉笔的主题意蕴。

(一)

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行为,都称为非虚构文学(写作),如报告文学、纪实性文体、通讯、新闻特写,包括调查类新闻、解析性报道、特稿、回忆录等。通俗地说,是真实的叙事和故事。

早在2007年,《钟山》杂志就开设了“非虚构文本”栏目。直到2010年2月,《人民文学》也擎起了“非虚构”的大旗,这一概念在国内引起作家、读者的广泛关注。

从事非虚构写作有汤学汉这样的作家,也有媒体与自媒体作者。《人民文学》在2010年设立“非虚构”专栏后,很多作家、作者开展田野调查、深入基层、走进企业,为非虚构写作搜集素材、积累经验,记录和描写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汤学汉是企业家,也是这类作家中的一员。作为深圳文学现场的亲历者、观察者、写作者,他提炼出个人观点、个体经验、人文情感;作为在场者和行动者,文本中没有虚空高蹈的架空现象,呈现的是“接地气”的日常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

用非虚构写作理念解析汤学汉散文集《碧草》,我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分析汤学汉散文集《碧草》一书的非虚构写作题材;其次,解读汤学汉进行田野调查取得的写作成果;再次,欣赏汤学汉如何讲述深圳创业故事;最后,总结梳理汤学汉散文集《碧草》一书的非虚构写作经验。

图片

(二) 

首先,分析汤学汉散文集《碧草》一书的写作题材。非虚构散文的题材不会自动呈现,需要作家对生活有独到发现,具备从中发现并提炼出主题的能力,用生动精练的语言呈现,从而使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我们自己此前没有看到的真实世界。生活本身的丰富性和人物命运的戏剧性,足以让生活中每天都有动人的故事。作家作为亲历者、观察者,要有发现美的眼睛,如果熟视无睹,将一无所获。作者的眼界和审美判断力以及语言表达的才能是最终决定作品价值的关键。汤学汉写作题材中的人物与事件,人物首先是自己,然后是家人、亲友、同事、战友等,事件主要是企业创业、经营,戎马生涯,旅游采风等自己和其他人的经历和故事。

写自己及家人、家族的作品,如:《十八年路云和月》《母亲教我背〈正气歌〉》《我接孙子来深圳》等。《十八年路云和月》叙述了在深圳创业的经历,写到了母亲和表弟。在上篇“衡阳雁去无留意”中,写到因为一只母鸡的故事,作者决然出发闯深圳。他是这样写的: 

2004年仲秋的一个早上,在湖南衡阳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一名中年汉子背着简单的行囊,站在一个小山丘上回望着送他远行的妻儿和故土。

他深爱着这片故土和妻儿,他更牵挂80多岁的老母。8岁丧父,失去父爱,是母亲一手把他拉扯大。

回望故土,更多的是对亲人的牵挂,对故土的眷恋。

详细的经历请看他的原文,这里就不过多叙述。

散文的确需要一些阅历,才有可以书写的经验和经历。汤学汉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那个艰苦时期。因为父亲早早离世,家里失去主要劳动力,生活异常艰难。他常对人说起在他南下深圳的旅途中,脑海里时常浮现的小时候的一段记忆:“有一次,母亲教我用锄头挖土种菜,地里不时有蚯蚓被挖出来,母鸡就赶过来吃蚯蚓。那时我还不到8岁,体力比较弱,没有完全掌控好锄头,一锄头挖下去,正巧把旁边的一只鸡头给挖断了,鸡的两只脚拼命挣扎,没过多久就不动弹了。那时候一只母鸡很珍贵,我吓坏了,怕母亲打我,于是在外面躲到天黑才回家。母亲已经知道是我把鸡给弄死的,虽然很难受,但看到我可怜兮兮的样子,又不忍心惩罚我了。”

这件事深深地印在汤学汉脑海里,也成为他后来南下深圳的动因之一。当他毅然背着简单的行囊来到了深圳平湖新厦工业区他表弟的出租屋后,稍做休息,便随表弟去鑫和礼品厂应聘。从此,开始了他跌宕起伏、精彩纷呈的深圳创业生活。

在中国当下,散文作者是最具创作活力的一个群体。他们来自各种领域,他们不需要做技术上的准备,只需要有表达的热情,便可以开始一篇散文的创作,汤学汉即是如此。汤学汉写他人及时代的散文主要集中在卷三“人物·致敬——相逢何必曾相识”中,如:《湖南好人》《袁隆平院士在碧岭》《王巧林的红楼情结》《谢文炳将军》《初识黄宏生》《马组长》等。

在深圳碧岭现代农业科技园,有一片面积约48亩的超级水稻科研基地,是“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袁隆平院士培育超级杂交水稻的场所。多年来,怀揣“禾下乘凉”和“覆盖全球”梦的袁隆平与深圳碧岭结下了深厚的缘分,临近90岁时,袁老仍每天去试验田“打卡”。袁老说:“目前这种水稻在湖南已经有了,随后在‘一南一北’推广。”(注:南是深圳,北是天津)

袁隆平院士在湖南长沙去世后,街头出现十里长街送院士的悲壮场面。汤学汉听闻袁老逝世的消息,心情异常沉痛。为饮水思源忆袁公,感念袁隆平院士把初心写在杂交水稻上,把汗水留在田野中,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了《袁隆平院士在碧岭》一文,缅怀这位为人类温饱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

…………

本文节选自《碧草》序言,作者张军系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深圳文学》总编辑、 深圳市华文文学学会会长,笔名金呼哨)

《碧草》作者简介

汤学汉,男,1962年6月出生,湖南省衡阳人,现居深圳。退伍军人,国营单位下岗职工。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已在《湖南日报》《深圳商报》《晶报》《深圳晚报》《深圳特区报》《散文选刊》《海外文摘》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报刊、电台发表文章40万字,著有文集《蒸水点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协会员,深圳市作协会员,深圳市文学学会理事,深圳市华文文学学会理事、副秘书长。

审核丨王晓娜   梁醒吾
来源丨羊城晚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