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788件埃及国宝运往上海,中东国宝为什么都愿意送来中国?

2024年6月16日清晨,一架满载788件埃及文物的货机在上海降落。

这批文物经过长达三周的紧密筹备,自埃及国家博物馆出发,跨越万里来到上海博物馆。除去大家熟知的动物木乃伊,还有大量新出土文物等待游客探索。

欣喜之余,文物爱好者们也有着隐隐的担忧:在万里之外的中东,战火依然连绵不绝。巴以冲突以来,埃及作为重要的穆斯林国家(信仰伊斯兰教)仍有可能被卷入战争之中。

随着埃及文物来华,人们回想起中东国家的多次“文物托孤”事件,这样的担忧也愈发强烈。埃及会面临叙利亚、阿富汗的困境吗?众多国宝将何去何从?

图片

守护文明火种!中东多国曾向中国“文物托孤”

回顾历史,人们对于中东地区珍贵文物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叙利亚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十字路口,文物古迹众多。据统计,叙利亚曾有8个博物馆的文物被送往中国各地巡回展出。

从2019年开始,中方与叙利亚多次协调文物来华展出的相关事宜。

彼时叙利亚正饱受战乱之苦,“伊斯兰国”更是悍然炸毁了叙利亚巴尔米拉古城内巴尔沙明古神庙,文物的运输与打包过程充满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和挑战。

为确保文物安全,叙利亚方面采用了严格的安保措施,在每辆吉普车上均配备了武装人员,同时将运输路线全程保密。

图片

尽管做好了万全准备,文物在运输途中仍然遭遇多次冲突和袭击。经过多方努力,才终于平安运抵中国。

国内各大博物馆对这批文物进行“接力”,让其得以长期巡展,远离战火和纷争。

与叙利亚有着类似遭遇的,还有著名的“帝国坟场”阿富汗。

英国、苏联、美国……在这个中东地区的“兵家必争之地”,各大帝国纷纷折戟,同时为当地民众及文化遗产带来了深刻的灾难。

为了让巴米扬大佛被炸毁的悲剧不再上演,阿富汗积极向外寻求援助。从2006年开始,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着手实施“避难巡展”计划,中国是重要目的地之一。

图片

2017年,阿富汗文物首次亮相中国。这批在故宫博物院展出的文物共计231件,展览主题为“浴火重光”。顾名思义,代表文物们历经战乱,浴火重生。

无数中国观众折服于阿富汗文物的精美与厚重,同时对它们被迫流亡海外的遭遇倍感唏嘘。

那么,为何以叙利亚、阿富汗为代表的中东国家会将中国选为“文物托孤”的对象?中国又将怎样回应这些战乱国家的殷切期盼呢?

图片

安如泰山!中国坚定不移守护世界文化遗产

“淋过雨的人,总想着为别人打把伞。”

面对中东地区的“文物浩劫”,中国从未置身事外,而是始终积极响应中东地区的文物展览需求。

中东国家在“文物避难”过程中青睐中国的原因并不难想。首先,中国作为和平稳定、积极承担国际责任的大国,为中东文物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展览环境。

中东国家将文物送往中国,也是对中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的认可。

同时,我国拥有丰富的文物保护经验和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可以为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们提供专业的保护、修复服务。

图片

专业的文物保护团队也会全程参与文物的运输、布展、维护等工作,以此保障文物在展出期间可以始终保持良好状态。

此外,文物展出有助于推动中国与中东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例如阿富汗文物2018年在成都站的巡展曾吸引了50万游客到场参观,让越来越多的国内民众了解了阿富汗的惨痛历史,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情谊。

中东地区与中国在文物保护领域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双方不断达成共识,共同进步,更有助于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图片

总结下来,无论是出于文物保护与安全的需要,还是对于文化交流方面的考虑,中国都毫无疑问成为中东国家进行文物展出的首选。

中国同样不负众望。2020年,阿富汗国内局势逐渐稳定后,在中国展出的231件文物毫发无损地平安返回了阿富汗首都喀布尔。

当我们将目光转回今年的埃及文物展,伴随着这部沉重中东文物流亡史,我们也将陷入更深层的思索之中:

在中东局势混乱不堪,巴以冲突愈演愈烈,各方势力斗成一团的背景下,中国为何愿意屡屡担起大任?此举还将造成怎样深远的影响呢?

图片

铭刻历史!面对“文物浩劫”,中国为何鼎力相助?

当中国人民对中东地区文物流散事件进行讨论时,总难免感时伤怀。毕竟同样地,中国的海外文物流亡现状也是一个复杂而沉重的话题。

自近代以来,由于战争、列强掠夺、走私等多种原因,大量珍贵的国内文物流亡海外,多达数百万件。

从青铜器、书画、玉器到各类雕塑,流亡的文物涵盖了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

较为出名的有敦煌莫高窟壁画、圆明园十二兽首等。

图片

多年来,中国始终没有放弃对海外文物的追索。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使超过300批次、共计15万件文物回归祖国。

但即使如此,文物追索依然是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许多文物为私人所藏,涉及所有权问题。同时不同国家的法律规定各有差异,为追索带来巨大挑战。

图片

回顾我们在文物保护领域面临的种种伤痛,接手中东文物使其免遭“浩劫”无疑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中东文物展背后所蕴含的中东血泪史,也为国内民众敲响警钟。文物所具有的独特的珍贵性、脆弱性,有助于激发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感。

更重要的是,中国为中东文物提供的“避难所”,有效避免了百年悲剧再次上演。推动全社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同时,也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信任与尊重。

图片

结语

据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此次古埃及文物展是上海博物馆“对话世界”文物艺术展系列的一部分。早在两年前展会就着手准备,因此并非“文物托孤”。

但亦有学者分析认为,在当前的危险局势下,埃及借展览机会将文物送至中国,同样不能排除为战争做准备的可能性。

世界局势瞬息万变,对国宝提前加以保护,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中国也将继续担负大国责任,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相信总有一天,灿烂多彩的文物们都能重返故土,讲述属于它们的古老传说。

参考文献

赵晓霞.叙利亚文物来华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07-04(011)

湘溪.西亚的“乱世文物劫”[J].世界知识,2015,(19):74.

取材网络,谨慎甄别